“濱海速度”勾勒濰坊新經濟輪廓
2010-5-25 0: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濰坊北部的鹽堿荒灘上,一座承載著濰坊人夢想的新城——濱海新城拔地而起。
濰坊舉全市之力興建濱海新城,可謂用意深遠。濰坊市委書記張新起說:“以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北部沿海地區,寄托著我們科學發展和發展新經濟的夢想。”
有了濱海新城的崛起,濰坊這座沿海城市才實至名歸。盡管擁有140多公里海岸線,但多少年來,濰坊人面對海洋似乎只能一聲長嘆,因為與青島、煙臺等城市不同,在濰坊的陸海之間,橫亙著2600平方公里鹽堿地,靠海卻難見海。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土地供應越來越緊張的大背景下,濰北這片廣袤的土地,引起關注。“如何充分利用這一不可復制的優勢資源,也有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濱海新城的建設思路,也是近兩年才逐步清晰的。”濰坊市委常委、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蘇立科說。
在綜合分析自身特點、借鑒天津濱海新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濰坊對原有發展規劃作出調整,變“背向大海”為“轉身向海”。2008年,他們將原屬寒亭區的央子街道劃歸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拓展了發展空間。同時,強化“藍色、高端、高效、生態”意識和“小區域、大作為、以小搏大”理念,堅持高點定位、規劃先行,面向全球公開招標,為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確定了“一城四園”的規劃布局,即150平方公里的濱海水城(包括40平方公里的商務居住區、50平方公里的科教創新區、60平方公里的旅游度假區)和160平方公里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園、70平方公里的生態化工產業園、50平方公里的綠色能源產業園、80平方公里的海港物流園。從發展理念上,使濱海新城與濰坊中心城區連成一片,構筑起濰坊城市發展的新框架。2010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復濱海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濱海新城建設推向新的階段。
為將濱海新城的美麗畫卷變為現實,濰坊市確定3年投入1000億。其中,2009年完成投入330億元,重點發展園區和城市基礎設施工程開建:致力于打造環渤海地區具有競爭力的藍色高端產業科教創新基地(科教創新區),正在按照“3350”(3年時間規劃建設面積50平方公里、50所院校、50萬師生的規模)的定位崛起;橫穿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交通重點工程——榮烏高速公路通車;大萊龍鐵路與德大鐵路加緊銜接;濰坊森達美港萬噸級碼頭、航道疏港公路在建,疏港公路即將通車;黃島到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輸油管線加緊建設;電廠、自來水、污水處理廠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與此同時,在藍色概念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高水平建設的理念指導下,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狠抓招商質量,重點引進帶動力強的高新技術項目、先進制造業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全力培育海洋裝備制造業、石化產業、綠色能源產業、臨港物流產業、生態海洋化工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等六大新興高端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全區在建5000萬元以上項目218個,其中過億元的130個,過10億元的12個,過百億元的5個,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根據規劃,到“十二五”末,石化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1000億級規模,裝備制造、臨港物流、生態海洋化工和以高端服務業、新能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將分別達到500億級規模。
現在,在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每天投入發展的資金都超過1億元,每3天就有一個項目引進,每5天就有一個億元項目落地,濰坊用“濱海速度”,勾勒著北部新城未來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