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如何醫治農產品流通“腸梗阻”?

2010-5-24 1:0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本報記者范云兵
“現在蔬菜的價格稍微降了一點,但還是很貴。”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海順農貿市場內,一位買菜的李大媽告訴記者。以前,買一家五口一天的菜差不多30多塊錢,但現在花40元都還不夠。“三頭大蒜就花了3塊錢,去年這個時候,我買30塊錢的菜,攤主一般都會送我好幾頭。”李大媽拎著手里的菜,無奈地說。
    而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同比增長2.8%,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其中,鮮菜價格同比增長24.9%。
    而在此輪上漲的價格中,大蒜依舊是“男一號”——其價格在一些地區甚至超過了豬肉。
    對此,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分析說,目前造成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旱災、凍災造成的減產;二是需求量的增加;三是物流成本的上升。
    據記者調查,以上三個因素中,物流成本上升因素中,除了包括油價、人力的上漲,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流通不暢。而怎樣建立一個順暢的流通方式,打通物流過程中的種種阻力,減少流通環節過程中的費用,醫治農產品物流“腸梗阻”,成為了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產銷對接是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得到了明顯的發展,但總體上還存在著基礎比較薄弱、流通不暢的現狀,造成了物流成本高、質量不穩定、價格波動大、買難賣難等問題交替出現。”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司長王炳南告訴記者。
    農產品物流的順暢與否,有效的產銷銜接尤為重要。健全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對促進農業生產、擴大城鄉消費和保持市場繁榮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王炳南介紹說,要促進農產品的有效流通,首先要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積極組織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經營企業、經營者、銷售大戶與產區企業、農戶進行對接,建立穩定的營銷渠道。這方面,商務部開展的農超對接,搭建了很好的產銷平臺,有效地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
    但總體來說,雖然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較低、運輸的方式落后、生產加工缺乏標準化,以及品牌意識差、服務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其結果很容易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
    為此,王炳南表示,商務部將依托海南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這一重點工作,積極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流通新模式,打造穩定的農產品產銷鏈條。
    王炳南介紹說,政府部門要整合農產品流通資源,引導大型企業,建立起產銷一條龍,向上下游延伸,建立穩定的供應鏈與合作關系,有效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和次數;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到主產區建立粗加工中心,或者是深加工基地,密切流通企業與農戶的連接關系,加強農產品流通標準化建設,通過流通標準化推進生產標準化,統一流通各環節標準,提高流通的效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有效對接,促進互聯網將物聯網的技術運用,優化運輸的方式,降低物流的成本,減少流通的損耗。
    此外,為應對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要建立中央地方和商業企業三級農產品調控體系,建立收儲體系。扶持農戶、批發市場、運輸企業建立冷庫或者對現有的冷庫進行升級改造,提高冷藏規模。”王炳南說。
    而就目前來說,我國的冷庫等基礎設施相對較為缺乏,造成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集、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的損失率可以控制到5%。中國物流策劃研究院副院長李芏巍介說,因此,想要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強包括冷藏庫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乃是當務之急。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平臺
    目前,以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為代表的現代商品交易市場體系的發育,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有商品交易市場9萬多家,其中相當多的是農產品批發市場,整個交易額占全國GDP的30%左右。
    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傳統的以小商販為主體的批發市場相對過剩,改造和提升這些傳統的批發市場,就成為一個重要的任務。而引入電子商務,形成大宗商品的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又成為重中之重
    在已經存在的農產品交易網站當中,基本以電子交易為龍頭,真正實現在整個行業建立大宗商品的現代化流通體系,為用戶提供交易、信息、結算、物流、物流金融等各方面的功能。據統計,在2009年新增的35家電子交易市場當中,有21家定位在農產品領域,包括蘋果、棉花、淀粉、玉米等等。
    按說,電子商務的發展,對農產品流通來說,是一大利好。但有統計表明,目前電子商務交易市場扎堆明顯,這在給商家帶來激烈競爭的同時,也給市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山東的某交易平臺,由于監管不嚴,就曾發生過價格欺詐事件,導致很多農戶和商家蒙受了巨大損失。發生這種事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不到位。
    所以,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首要的是要加強市場的監管和管理,重點防范可能發生的法律性的風險和一些違規經營的情況。而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管理上也一定要加強風險控制,重視資金的監管。“當然,業務模式的創新、服務水平的提升才是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的動力,所以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未來要完成業務的升級和提升。”馮耕中說,必須在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等方面開展持續不斷的創新,這個市場才能更好地發展。
完善質量追溯體系
    要想讓農產品真正順暢的流通起來,健全的質量追蹤體系是必要的。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劉普合介紹說,農產品安全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大問題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比如說,我們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有兩萬多家,處于高度分散的狀態,質量安全的問題,抓起來難度很大。”劉普合說。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辦到的。首先,要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把它作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個重要基礎;第二應該具有相對完整的標準體系,不但有關鍵控制點的標準,還要把這些標準串起來,形成一個全程管理和控制機制。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就是實現經營者和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關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蹤系統,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取得一個有意義的成果。現在有很多追溯系統,但全國還沒有一個統一、規范、有效的模式。”劉普合說。
    按照平臺的要求,完成“事先有要求、事中有規范、事后可追溯”的管理體制。追溯要發揮三方面的作用,它不僅僅是出了事以后再去復原,還要發揮事前有要求,事中有控制,事后可追溯的作用。同時,還要建立信譽檔案,這在目前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在典型地區和產品,是有一定的條件的。
今年2月份,大雪過后的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熱火朝天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