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促進經濟發展
2010-5-23 0: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安義:立足優勢突出特色
安義縣堅定不移地實施大開放主戰略、新型工業化核心戰略、新型城鎮化基礎戰略和創業創新戰略,著力打造“三個基地一個中心”:特色工業基地、優質農副產品基地、文化旅游休閑基地和南昌市副中心,初步走出了一條快速崛起之路。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兩年翻番,地方財政收入、工業用電量實現三年翻番。
該縣堅持特色發展,培植縣域經濟新支柱,逐步形成了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因勢利導,變安義人占據的市場優勢為產業發展的優勢,打造了建材產業基地;完善配套,延伸產業鏈,積極圍繞大項目上下游開展配套招商,促進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立足城鄉的互補性,打破地域框框,采取GDP和稅收分成的辦法,在縣工業園區設立“園中園”,實現“互惠共贏”。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中之重來抓,按照“同縣、同享、同發展”的要求,以產業聯動、市場推動、基礎帶動為著力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重點在“四進”上下工夫:一是吸納城市資本進農村,二是引導農村土地進市場,三是鼓勵農民生活進城鎮,四是延伸公共服務進鄉村。堅持轉型發展,推動工業向創新型轉變,積極培育新型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現代服務業向集約型轉變,主動對接大南昌,縮短時空距離,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推動傳統農業向都市型轉變,緊緊圍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著力發展高效、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擴規模、重生態、創品牌、抓營銷,精心打造服務大都市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
湖口:兩區互動強工興城
湖口縣把做大縣城作為與沿江工業相互支撐和拉動的“主平臺”,縣域經濟實現突破性發展。2008年以來,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兩年增長50%以上,今年也將增長50%以上;財政總收入增幅連續兩年列全省第三位,預計今年財政總收入可超過10億元,增幅將接近70%,有望進入全省前20位,遠遠超出2005年的第77位。
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中,該縣首先抓工業撬動發展,把決戰沿江工業作為牽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是充分發揮深水岸線多的獨特優勢,在沿江10公里深水岸線邊規劃了面積達13.2平方公里的工業園,突出發展原料產品運量大、高投入高產出、產業鏈銜接配套的重化工業,初步形成了鋼鐵、有色、化工、造船四大產業板塊。二是以政府投入為主體,提升園區硬件水平,采取捆綁縣屬國有資產、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方式,新建了16公里長的主干路網、15公里長的排澇管網和排澇泵站、自來水廠、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使園區承載能力大大提升。三是以引進特大項目為支撐,形成園區的產業集群,根據園區重化工業的定位,全力引進了投資100億元的鋼鐵技改項目、投資50億元的鉛鋅冶煉項目等特大項目,帶動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的工業項目。四是構筑園區的環保體系。
沿江工業的快速發展,迅速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抓住這一機遇,加快做大縣城,高標準規劃設計,采取“先造環境后放地”和“收地融資”等辦法,多渠道籌集資金,適度超前建設基礎性和功能性項目,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
共青城:搶抓機遇強攻項目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支持共青城發展的戰略決策,使共青城的發展翻開了歷史新篇章。近兩年,共青城GDP增長近一倍,人均突破4000美元;財政總收入翻一番,人均近3000元;固定資產投入增長近2倍,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入增長3倍;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倍多,增速在全省園區前進了10位,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前進了11位;招商引資簽約資金一年翻兩番;城區面積擴大了一倍多。今年1至4月份,財政總收入增長11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0.1%。
在加快發展中,共青城發揚共青精神,搶抓機遇,奮力拼搏,圍繞落實上級要求和部署所做的事情主要有:一是乘勢造勢,提升注意力。充分利用共青城特殊的政治影響和城市品牌,緊緊抓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機遇,高起點、高標準制定完善了產業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全國青年創業基地規劃和共青—德安相向發展融為一體區域協調規劃,使得共青城注意力經濟優勢充分顯現,2009年前來考察的客商增長3.2倍,引進項目增長4.4倍。二是強攻項目,積蓄爆發力。變招企業為招產業,出臺專項優惠辦法,引導上下游企業抱團入園、整體進入;變粗放式發展為集約式發展,在開發過程中堅決拒絕有污染的項目入園,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變重管理為重服務,切實做到引進項目最低成本、最高效率。三是優化產業,培育競爭力。堅決不走低質增長的“老路”、同業競爭的“彎路”、犧牲環境的“死路”,著力轉變發展方式,重點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全面提升傳統紡織服裝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四是苦干實干,強化操作力,充分發揚共青精神,始終堅持“快”字當頭、“好”字為先、“實”字為要,強攻項目,決戰投資,推進跨越發展、綠色崛起。
樂平:項目帶動優化結構
樂平市立足基本市情,發揮特色優勢,全力對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縣域經濟有了突破性進展。2009年財政總收入比2007年增長69.63%,首次邁進全省10億元縣市行列,排名第13位,前移3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三年翻番,固定資產投資三年增長三倍。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該縣重點打好“四大戰役”:一是打好“項目帶動主攻戰”,以投入增加助力發展。近兩年累計爭取項目111個,到位資金5.56億元;收儲建設用地8000余畝,爭取用地指標4700余畝,出讓土地交易額突破11億元,成功破解項目用地、資金短缺難題;建立項目落實推進機制,形成了抓項目的強大合力。二是打好“產業結構優化戰”,以優勢產業支撐發展。抓好園區平臺建設,投資1億多元完成塔山園區二期1900畝的基礎設施,新增進園企業30家,總數達76家;全部投產后,明年可新增產值100億元;重點培育了現代醫藥、機械制造、礦產資源、蔬菜和食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三是打好“城市建設攻堅戰”,以中心城區帶動發展。高品位做好城市規劃,高投入做大城市規模,高標準做優城市環境,把做大中心城區、做優城市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以城市經濟的大發展帶動全市經濟的新飛躍。四是打好“民生事業統籌戰”,以社會和諧保障發展。堅持新增財力向民生傾斜,去年民生投入實現翻番,增幅是財政總支出增幅的3倍。
安源:謀變求新實現提速
萍鄉市安源區圍繞創新抓投資,擴大投資促創新,努力謀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實現發展提速。2009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23.1億元,增長18.5%,增幅列全省第5位,比2006年前移了24位;人均生產總值為全省平均值的181%;完成財政總收入12.4億元,比2006年增長133%,居全省第9位;地方財政總收入達7.86億元,比2006年增長156%,居全省第3位。
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中,該區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圍繞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著力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近兩年來,全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完成征地9500畝,建成主、次干道150公里,建成水、電、氣、通信、排污等各類管線100多公里,11萬伏以上變電站3座,綠化面積55萬平方米。二是圍繞培育新興支柱產業,著力加大項目引進與投資。安源是典型的資源枯竭礦區,在綜合分析比較優勢和市場發展前景的基礎上,該區決定重點培植新能源、金屬新材料、重型機械制造等十大接替產業,并舉全區之力加大與央企、民企、科企、外企對接,強化招商工作,增強項目投資,共引進各類項目408個,累計投資270億元。三是圍繞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加大人才科研投資。過去兩年里,該區采取財政補、銀行扶、企業擠、社會籌、向外引等多種辦法,動員各方力量,培育人才高地,建立科研平臺,推動院士經濟、博士產業的快速發展。四是圍繞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著力加大城鄉建設的投資。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明顯增強,更極大地激發出城鄉居民創業創新的活力。
分宜:雙輪驅動促進發展
分宜緊緊圍繞人口小縣向經濟強縣跨越的奮斗目標,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雙輪驅動縣域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分宜實際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全縣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38.6%,2009年達到12.5億元,列全省第9位;工業增加值、工業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均兩年翻一番。
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中,該縣堅持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與擴大對外開放相結合,全力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在深化國企改革中,培育壯大了一批骨干企業和支柱產業,形成了一個有很強實力的骨干企業陣營,有力地支撐了全縣工業經濟乃至整個縣域經濟發展。在大力推進國企改革的同時,該縣堅持一手抓工業園區建設,一手抓重點項目建設。2009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31.7億元、增加值42億元、利稅總額17.3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3.82倍、3.54倍和9.5倍。
加速推進城鎮化建設,2006年以來,縣財政先后投資30多億元,撬動民間資本80多億元,改造老城區,建設新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了1倍。縣城環境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改善,吸引了上海貴稀金屬公司、常州科試中心、浙江盛隆科技公司、寧波華翔集團等一大批經濟實力強的企業投資安居分宜。
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因地制宜實施兩個“十萬畝工程”:一是十萬畝苧麻工程。二是十萬畝油茶工程。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落腳點,每年堅持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財政收入30%左右的資金辦好就業、保障、醫院、濟困等60件人民群眾希望辦的好事實事。
瑞昌市委書記熊起棟:揚沿江優勢促快速崛起
沒有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沒有縣域經濟的加速崛起,就沒有全省經濟的加速崛起。省委、省政府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突出了我省的發展重點,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這次會議,我們既深感責任重大,又深深地體會到,只要思路對頭、措施得當,縣域經濟完全可以實現超常發展。
作為長江入贛第一市,瑞昌有較好的產業基礎、交通條件和區位優勢,我們對瑞昌的發展充滿信心。近年來,我們狠抓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兩區互動、強工興城”戰略,保持了縣域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局面,財政收入等五項主要經濟指標2009年實現新突破。今后,我們將以工業化和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圍繞三年決戰工業300億元目標,通過三年努力,實現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翻番。同時,對接“大九江”城市發展,融入九江城市格局,加快實現瑞昌城鄉一體化。當前,我們全力決戰工業,以300億目標倒逼工業增長,重點做大建筑材料、機械船舶、紡織服裝、礦山冶煉四大支柱產業,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沿江優勢,創新招商方法,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全力以赴抓項目,加快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尤其是打造全省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中國石頭造紙研發和生產基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
廣豐縣委書記倪美堂:從“一支煙”轉為“多元化”
這次會議的召開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心和力度。湖口和共青分別立足區位優勢、政治優勢,縣域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尤其是主攻工業、抓大項目的氣魄令人震撼,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其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廣豐縣作為全省經濟強縣之一,過去主要以卷煙產業為主,結構較單一,發展后勁不足。近幾年來,我們注重從多方面努力,實現了經濟增長從“一支煙”到“多元化”的轉變。我們狠抓工業發展不放松,注重在發展工業中培育支柱產業。目前,全縣已培育出五大支柱產業,卷煙產業占經濟的比重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現在的30%以下。當前和今后,我們堅持把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突出招商,優化服務,改善環境,重點做大做強三大產業,即以黑滑石礦深加工為主的非金屬礦產業,以鋰電池、光伏產業為主的新能源產業,以及再生資源拆解回收加工產業。到2012年,全縣工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300億元,2014年力爭達到500億元;財政收入力爭2012年突破20億元,2015年達到30億元,實現三年翻番目標,使廣豐縣始終保持在全省縣域經濟第一方陣的地位。
泰和縣委書記鄧近有:大項目促縣域經濟大跨越
通過考察學習,強烈感受到先進縣(市、區)縣域經濟之所以發展快,一是大氣魄、大力度引進項目;二是快速度、快節奏建設項目;三是高質量、高效率服務項目。沒有項目就沒有發展,沒有大項目就沒有縣域經濟的大跨越。
泰和縣將更加注重靠項目促進發展,更加注重靠特色優化發展,更加注重靠統籌和諧發展,圍繞“工業強縣、產業富民、城鄉提升、和諧平安”四大工程建設,每年精選50個左右的項目強力推進,實行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掛帥、一套班子主抓、一套實施方案推進,從嚴考核,責任到人,努力營造靠項目促發展、以項目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的濃厚氛圍。今年力爭全縣生產總值增長15%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3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以上。同時,做強特色園區和特色工業產業,通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努力將泰和溫嶺機電產業園、返鄉人士創業園、電子產業園做強做大,充分利用已引進的兩家共投資20.8億元的電動汽車項目,盡快做大以新能源、新材料為特征的電動汽車產業。今年全縣工業園區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上繳稅收超5億元,進入全省一類工業園區行列。圍繞做大做美城區,全力主攻總投資超15億元的28個重點城建項目,年內城鎮化率提高兩個百分點以上,達到45%。
玉山縣委書記姜松陽:更加注重優勢產業培育
目前,全球經濟邁入“后危機”時代,此次會議召開時機很好,必將在全省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
2009年,玉山縣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實現了三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計劃目標。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今年,玉山縣要抓住國家批準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這一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把握好與浙江等長三角城市率先對接的優勢,利用好三清山創建5A級景區的有利時機,在著力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瞄準新的目標,千方百計實現進位趕超。玉山縣將在全面落實擴大內需各項政策和提升開放水平的基礎上,繼續堅持重大項目帶動,千方百計做大經濟總量,全力主攻三區(工業園區、城區和景區),努力構建快增長、惠民生、大和諧的發展新格局,確保全年GDP增長15%、財政總收入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以上,力爭所有鄉鎮財政收入過千萬、半數鄉鎮過兩千萬并有鄉鎮率先過億元。玉山縣將重點引進一批戰略合作者和投資者,建設新能源產業發展基地,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在加大推進“雙輪驅動”戰略實施的基礎上,加快中心城區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千方百計統籌城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