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多路徑轉型升級
2010-5-2 8: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南京的吳先生在一家外貿型紡織企業做總經理助理。過去,這家企業的出口以加工貿易形式為主。 金融危機下,加工貿易企業,特別是紡織類加工貿易企業普遍遭遇了訂單減少、利潤下降的情況。可當記者詢問吳先生時,他卻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不但利潤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有所增加。記者急忙向他打探“秘訣”。他表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打造自有品牌是實現逆市增長的重要推手。轉型升級大勢所趨。
先生對本報記者表示,加工貿易受國際環境影響過大,尤其是遇到金融危機時,這種影響表現尤為強烈。“廣東東莞在金融危機下,出現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原因就在于那里的大多數企業都是加工貿易企業。金融危機使得國外消費不足,外商手里的貨賣不出去也就不需要向國內的加工企業下訂單,加工貿易企業就無法開工了。”
他告訴記者,這種依靠一兩個大客戶的加工貿易企業是受金融危機打擊最厲害的企業。“雖然我們的產品也出口歐美,但是我們還有南美、東歐的客人。‘東方不亮西方亮’,企業的日子相對還好一些。”
讓吳先生的企業“臨危不危”的另一個原因則在于自有品牌的運用。
原來,金融危機使得歐美經濟大受影響,一些外資品牌的價值也開始縮水。吳先生所在的企業就趁機收購了一個國外服裝品牌。“這個品牌在歐美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度了,加上消費者的品牌消費習慣,為我們的產品銷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方式比我們重新創立一個品牌,銷到歐美去更容易,代價也小一些。”
事實上,吳先生所在的企業在國內市場已經有幾年的自有品牌銷售經驗,如今又把自有品牌成功打入歐美市場,企業正在實現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更值得高興地是,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已經越發明顯,一批有遠見的加工貿易企業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轉型升級之路。
在后危機時代要進一步鞏固我國貿易大國地位,推進貿易強國進程,這使得加快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已經是大勢所趨。多條路徑實現變身談
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好處,廣東陽江的林先生對本報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林先生的企業主要生產廚房和花園用品,產品出口集中在歐美和大洋洲市場。起初,企業靠加工貿易起家。可林先生總覺得,加工貿易的利潤太少。“我們處在價值鏈上的最低端,拿到的利潤自然少。”后來,林先生嘗試著自己做些設計,推薦給客戶。這種做法逐漸被客戶認可,林先生的企業也獲得了更多利潤。
如今,林先生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設計,而是向著材料研發進軍。他告訴本報記者,企業與高校共同開發出新型陶瓷材料,用這種材料做的產品出口利潤比普通產品高幾倍。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蘊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各種政策的利用,企業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貼牌企業升級的總體趨勢是由貼牌生產(OEM)到自主設計(ODM)再到自有品牌(OBM)。不過,特定的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可以在海外市場貼牌,國內市場自主設計;也可以在海外市場貼牌,在國內市場推出自有品牌;還可以三種方式同時進行,像格蘭仕就是貼牌、自主設計和自主品牌都有。”
他認為,優秀的貼牌企業在企業發展中也很注重研發投入和調整產品結構,強化內部管理,同時利用電子商務擴大營銷渠道。另一方面,優秀的企業家對企業的發展方向起著重要作用,提高企業家素質也是貼牌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之一。
加工貿易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內容和鮮明特征。但是,加工貿易本身也有其自身缺點和局限,尤其是在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加快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于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促進本土企業發展、促進加工貿易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有重要意義。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要在保持加工貿易合理規模和適度增長的基礎上,提高國內配套水平和增值能力,提升產品檔次,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發揮其對增加就業和收入的重要作用。其中,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包括:股權結構轉變,由外資企業為主向民營企業為主轉型;產品產地轉移,由沿海加工為主向內陸、沿海協調發展轉型;組織方式轉換,由受托型加工向自主型企業轉型;生產方式轉化,由物耗型加工向清潔化生產轉型;營銷市場轉向,由出口海外向內外市場銷售轉型。推進加工貿易升級包括:發展階段升級,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產品結構升級,鼓勵制造高新技術產品;產業結構升級,支持拓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配套升級,發展裝備制造關鍵材料;增值能力升級,提高加工貿易增值水平。為此,有關部門要完善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管理、完善加工貿易企業準入管理、加快推進加工貿易聯網管理、推動出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研究出臺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政策、開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企業認定、完善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財稅、保證金、稅收、企業和海關特殊監管區等鼓勵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