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昂貴制約江西工業化
2010-5-18 9: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買棉花(16955,125.00,0.74%)得去新疆,買紐扣得去浙江,買印花得去廣東,企業采購原材料要花很多時間與成本。”江西恒生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曉源對記者說起昂貴的物流成本,十分無奈。他抱怨說:“江西的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的確比沿海地區便宜,政府也很重視企業投資,但高額的物流成本幾乎抵消了這所有來之不易的實惠。”
恒生制衣是南昌市青山湖區的一家大型服裝生產商。作為江西最大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青山湖區聚集了750余家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在年初“用工荒”中為員工提薪后,原本還可容忍的高價物流成本,一下子讓這些廠家深感負擔沉重。
那么,江西工業經濟如何走出物流成本昂貴的困境?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高價物流削減江西成本優勢
要低價土地,到中西部去;要廉價勞動力,到中西部去;要更多優惠政策,到中西部去!一直以來,堅持推進工業化戰略的中部欠發達省份江西,以生產用地相對便宜、勞動力相對低廉等生產成本優勢,廣受工業投資者青睞,成為東部沿海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的重要承接基地。
“但低價土地、廉價勞動力以及盡可能多的優惠政策,中西部地區能給予的政策都差不多,江西并無多少獨特優勢,而且江西與東部沿海等地的勞動力價格也正在拉平。”談及工業企業的生產成本,南昌市經貿委市場處處長鄒濤告訴記者,在全國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逐漸趨同的情況下,能否做到集約化生產、降低其他生產環節成本,顯得至關重要。
在這一情況下,長期以來容易為外界忽視的高價物流,開始成為企業難以承受之重。對江西來說,由于啟動工業化戰略較晚,很多產業并未形成完善的配套體系,生產原材料大多從全國乃至全球采購,而生產的產品也大多出口或銷往國內各地,走的是一種“兩頭在外”的加工模式。正是在這“一進一出”之中,耗費了大量的生產時間與物流成本。
江西百路佳客運有限公司是一家向歐美等國出口豪華型客車的汽車加工企業,2009年實現出口3.6億元。按其生產模式,公司先從日本、美國、上海等地購買大部分原材料,經組裝加工后,再行出口。“由于公司所在地南昌距出海口較遠,僅物流費用就占所有生產成本的20%以上。”公司一位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而青山湖區經貿委經濟運行科科長李振峰則告訴記者,由于該區紡織服裝企業所需的各種原材料必須分別向全國各地采購,高額的物流費不說,單是為客戶配齊制作一件樣衣的原材料,至少得花去一周時間。
“工業化是江西未來較長時間內快速發展的主戰略,但不得不從全國乃至國外采購原材料、銷售產品的現實,讓江西的企業被迫面對高價物流,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江西在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上的低價優勢。”對產業經濟學有較深研究的江西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盧福財教授認為,高價物流將成為江西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巨大障礙。
新型工業化期待采購本土化
如何破解高物流成本這一難題?在江西,企業、政府及相關研究專家都將目光投向了采購本地化之策。
郭曉源對記者說,在企業利潤日益稀薄的今天,只有大大削減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而降低高價物流的唯一辦法便是原材料采購本土化。百路佳汽車一位部門負責人坦言,若是在江西本土便能買到大部分生產原材料的話,公司的生產成本有望降低10%,每年的利潤便可增加數千萬元。
而這一破解之方,在江西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后顯得更為重要。在今年4月由江西省委組織舉行的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專家宣講活動中,幾乎所有宣講專家都提到,江西要建設生態經濟區,必須圍繞規劃中的8大工業產業基地,大做新型工業化文章。
新型工業化需要以信息化、高新技術為帶動,需要降低能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更需要一個盡量減少流通環節、配套便捷的現代化工業服務體系。南昌大學總會計師黃新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江西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方面要繼續承接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浪潮,另一方面要自主創新,自主創業。而這兩類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個完善的工業配套體系。采購本土化,便是這一配套體系中最為直接的需求。”
工業大市場讓江西看到希望
如何完善配套?如何實現原材料采購本土化?江西目前已被各設區市、工業園區普遍采用的策略是:圍繞一個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通過引進企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集群,從而實現本地采購,降低物流成本。
盧福財認為,以低成本優勢形成產業集群很有必要,也非常有效,但江西本來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對配套企業的吸附能力相對較弱,形成產業集聚的過程太慢。在此情況下,依據部分重點產業打造專業化原材料市場,或者設置一兩個大型的綜合類工業市場便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方面可以實現本土化采購,大大節約企業的物流成本,節省生產、流通時間。另一方面還可以為本土工業企業的產品開辟內需市場,提供絕佳平臺。”盧福財說。
實踐證明,搭建工業大市場平臺,是區域工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選擇。以珠江三角洲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均靠“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贏得了大發展,但其原材料多來自香港及國外,采購物流成本高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下,珠三角地區逐步建設了深圳華南城、廣交會等原材料本土采購平臺,并以此低廉的原材料供應系統,建起了龐大的工業產業體系,從而實現了區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
正是出于對工業大市場的急切盼望,在江西省和南昌市有關領導的邀請下,今年1月,綜合工業原材料銷售、商貿、物流、會展、論壇活動于一體的深圳華南城北上江西,投資80余億元,啟動了總建筑面積達428萬平方米的南昌華南城項目。
“南昌華南城將成為世界工業原材料及成品展示交易中心,成為現代綜合商貿物流和工業生產服務基地,從而填補江西在工業原材料交易市場領域中的空白!”南昌華南城常務副總經理章學方說。
對此,盧福財教授認為,大型工業原材料大市場的破土問世,將解江西企業異地采購高物流成本的難題,更可吸引大品牌企業落戶,對江西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意義深遠。(18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