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的三層救贖
2010-4-6 0: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月29日,日本鋼鐵公司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季度定價,進口鐵礦石價格為每噸110美元,約為2009年的兩倍。同日,力拓公司原4名員工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侵犯商業秘密罪一審判刑,力拓表示,終止與胡士泰等四人的雇傭關系。紛紛擾擾一年后,胡士泰案終算塵埃落定。
胡案終結,但我國鐵礦石進口困局尚未解決,鋼鐵企業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
特約評論員 赫榮亮
國際鐵礦石壟斷程度加深,經濟問題政治化,以及我國進口礦石秩序混亂等,重重困局成為鐵礦石進口的道道軟肋。
怎樣才能解決進鐵口礦石問題,救贖我們的鋼鐵產業,這個命題布置給了企業、協會和政府,但也屬于普遍大眾,煉鋼成本上升,最終承受者不是鋼廠、協會,而是千萬個普通消費者。
一層救贖,政府。鐵礦石進口問題,政府是多重領導,行業主管部門、對外貿易部門的雙重管理,各司其職,貌似不搭界,但彼此有依賴心理,不能從全局角度出發,只是在部門職責內制定相應政策,導致出現“多龍治水”,“非澇即旱”的局面。
另外,政府管理,越位與缺位共存。不是談判桌上的一方,政府不必每次都要站出來表明態度,很多事情可以做,但不必說。政府要完善制度建設,突出執法者的威嚴。鐵礦石進口秩序,政府不是沒有出臺政策,問題是政策執行不徹底。相關利益博弈太重,依靠現有體制,難以維護鐵礦石進口秩序,要引進法律部門,比如力拓事件,不依靠法律介入無法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
保持司法獨立,必須設立獨立的司法監管機構,來管理鐵礦石進口秩序。利益牽涉范圍廣,干擾因素多,但鐵礦進口制度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行,做到令行禁止,要規范鐵礦石流通秩序,監督管理不能手軟。
二層救贖,行業組織。我國的鋼鐵行業組織,首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經過幾番改革,中鋼協從官方神壇走下來,成為全國性鋼鐵行業組織。協會100多家會員,涵蓋國內鋼鐵產量的80%以上。
但中鋼協沒有反映出中小鋼廠的訴求,不足20%消費量的中小鋼廠,利益被漠視,但問題是中小鋼廠的“邊際需求”放大后,成了決定鐵礦石價格的關鍵因素。
一個組織一旦成型,就很難改變其慣有的思維方式,但要解決鐵礦石問題,解決鋼鐵產業固有的體制頑疾,中鋼協應從中國實際出發,不能忽視中小鋼廠的存在,中鋼協應考慮,如何從重點代表大型鋼廠的利益擴大到代表中國鋼鐵企業利益,但這個命題中鋼協自己就很矛盾。
三層救贖,鋼廠。礦石企業不甘于賺取穩定的收益,向現貨礦靠攏,長協礦供應機制逐步靈活,礦石企業推出以季度為基礎的定價體系方案。普遍認為,鐵礦石短期協議定價將出現三大風險,包括鋼鐵企業的經營風險、鋼鐵行業的產業風險以及信用風險。筆者認為,以后礦石市場波動將更為頻繁,鋼鐵企業不僅面臨著礦價上行成本壓力,鐵礦石行情波動加大,短期協議形成后,協議礦也將面臨高于現貨礦的市場風險。
保障原料供應,鎖定生產成本,降低市場風險,為每個鋼企必須完成的任務。傳統的鐵礦石市場、海運市場格局已變,國際三大礦山步調一致,海運市場壟斷加深,鋼企只有抱團才能取暖,才能增強話語權。但目前,無論是海外資源收購,還是采購原料,我國鋼鐵企業都是散兵游勇、單兵作戰。即便是武鋼、鞍鋼等大企業同樣各做各的,鮮有合作也“胎死腹中”,早在2007年,鞍寶武首四大鋼廠合力組建北京鋼企聯礦產資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準備聯手進軍海外資源,但至今未見這個資源投資公司簽訂一份協議,收獲一份合同。(作者為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鋼鐵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