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貨進城”、“網貨下鄉”,明天能否更美?
2010-4-5 3: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山西農民王小幫是個網絡世界的紅人,搜索條目已上百萬。他從2008年起開始在網上開店賣土特產,到2009年的年中已經幫助自己所在的小山村賣出了超過5萬斤的土特產。
十多年發展過程,電子商務已成為眾多中小企業和創業者銷售主渠道之一,網購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城鎮居民的消費習慣。而農民作為一支龐大隊伍,一直淡出在視線外,只是數據悄悄攀升著,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到10681萬人。
能否將電子商務和新農村建設相捆綁,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14.57 -0.21%],將農產品變成“網貨”推進“網貨進城”?龐大的農民消費市場能否在農村物流體系的借助下,像城里人一樣輕松在家門口收到心儀的商品包裹,實現“網貨下鄉”?
數字化正如一串“芝麻開門”的口令,在先行者的打拼中,打開了內需市場的另一扇大門。
“數字農民”網上開店“淘金”
都說要改善農村民生,對于農民來說,提高收入自然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徑。據了解,農民收入通常由農產品種養殖業收入、外出務工收入、各種途徑經商收入組成。“但當前由于農業基礎薄弱,大多數農產品基本不能產生太高利潤,有些甚至是‘賠本賺吆喝’,流通渠道面臨著不少難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輝達在調研時關注到了這一問題,“解決農民就業和提高農產品利潤就成為迫切需要關注的重點。”
農產品直接銷售遭受著困境。眾所周知,經銷商壓低進價,農產品的大部分利潤被中間環節獲得,農民所得實惠有限。而因為農產品物流、配送、儲備體系的缺乏,農民也尚未不具備同大市場談判的地位和籌碼。“而在城市管理方面,正如很多媒體所言,地方政府、交通、城管部門對進城擺攤設點的農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管理上偏于剛性的問題。”于輝達指出。
農民的收入如何增加?難道只能靠單純的勞務輸出模式嗎?
來自臨安的董世平有著另一門致富經。2007年他在淘寶上開出了一家網店,“當時就抱著要把家鄉土特產賣到全國各地去的念頭。”董世平在做了大量功課后,認定“開網店”的路子會帶來新市場。
兩年多時間,董世平驗證了當初的想法。打開他的網店,從臨安山核桃到橄欖、杏脯、桃條……一個農產品大觀園躍然眼前。41615件的碧根果、33101件的開心果銷售量清楚地顯示著業績的紅火,問他一年銷售額大約有多少?他保守地說:“大概總在千萬左右吧。”
而更讓董世平欣喜的是,“網貨進城”不再像當初一樣局限在周邊的城市,網絡大大拓展了他的銷售市場:“現在全國各地的訂單都有,甚至有不少海外的客戶在網上下單。”
從網站框架的設計、圖片的拍攝處理到客服的設置,網店開設這新門道沒少讓董世平操心,他能自學成才的就靠琢磨,或者就外包給專業人士做網店,逐步改良后的店鋪已經在網上商城落戶,成為了一家規模化的“旗艦店”:“現在村里不少人都和我一起開出了賣土特產的網店,我周圍就有20多家,很多老鄉來找我取經呢。”(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都說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網貨”能不能下鄉?
“網貨進城”將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帶給了城鎮消費者,致富的農民能不能通過也趕回時髦,在網上享受購物的便利呢?
2009年,一項針對1500名網上賣家的調查表明,接近40%的受調查者認為網貨價格遠低于傳統渠道的商品價格。就淘寶網發布的2009年上半年CPI與國家統計局CPI比較,淘寶網上的商品價格保持平穩的走低態勢,以女裝為例,2009年上半年,淘寶網上的女裝均價較2008年同期下降了10%到20%,運動鞋類商品均價同比降價幅度也在20%以上。
這樣的讓利幅度,農民要想享受到,首先需要農民加上網民的身份重疊。從CNNIC的最新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0681萬人,占整體網民的27.8%。“這也可以看成是‘網貨下鄉’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用戶基礎。”于輝達說。
馬家橋村農民王華榮就曾經在中國農業網上購買了200克的黃流星品種的甜瓜種子,網上每袋售價僅為45元,市場上的售價為75元,10袋就便宜了300元。這樣的甜頭讓他繼續泡起了網上商城:“我計劃在網上買一臺數碼相機,比商場里便宜很多。”他說,有些網站上有在線專家,數碼相機可以方便農作物出現病蟲害的時候發給專家看,讓他們在線解答,“這樣比專家到現場更加方便快捷。現在什么都講信息化了,農民也不能落伍呀。”
當新農村建設遇到電子商務,物流還是件麻煩事
“網貨進城”、“網貨下鄉”的發展勢頭強勁,但依然面臨著起步階段的瓶頸。而最大的問題,無論是農民還是專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農村物流體系要發展。”
由于江浙滬的電子商務發展較早,大部分的快遞公司都能直接投遞到村。但只要是跨省投遞,就會遇到業務對接不上的尷尬。“比方說我要買一樣淘寶網上北京賣家的產品,快遞公司就只能投遞到縣城,最多只能投遞到鎮上。”老嶺村村民小任感慨道,“就是同一家全國的快遞公司,廣州的和杭州的就不一樣,杭州能寄到,廣州的就寄不到,這就意味著,我們跨省買東西很不方便。”
也有網友在網上提問:“農民信用社的銀行卡可以在網上買東西嗎?”回答是:“不能,你最好還是辦張能支持網上支付的銀行卡。”
而另一方面,農民上網的普及程度也需進一步提高。截止到2009年10月31日,“電腦下鄉”活動共計銷售電腦79萬臺。從數據可以看出,電腦銷售數字相對于冰箱(1367萬)、彩電(579萬)、洗衣機(341萬)等產品的受歡迎程度還有很大距離,其中很大原因是農民對電腦和互聯網的認知還存在著明顯不足。
“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物流體系,進一步拓寬“網貨進城”、“網貨下鄉”的通路,才能進一步扶持農民網上創業和消費的積極性。” 正望咨詢首席分析師呂伯望認為,鑒于農村物流的運營成本較高,應給予農村地區的物流企業一定的政策優惠,如稅收減免、現金補貼等。同時也應當探索多種形式的、適合農村的支付方式,包括移動支付、電子支付、貨到付款、郵件匯款、發展自提點等。例如,可以考慮減免農村居民申請網銀證書的費用。”
于輝達還建議,對于農民上網開店,應當出臺具體的支持政策,“包括商品檢驗、營業執照申請、商標注冊、創業補助等,扶持他們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創業就業,并帶動周邊更多的人一起創業。對于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效應明顯的個人,應當給予嘉獎。對于銷售“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等網貨的農民,給予專門的補貼、獎勵措施。”
據悉,目前不少鄉鎮都在探索嘗試開展農民網絡就業培訓。培訓內容不僅包括電腦操作、網絡開店技巧,還包括科學養殖、市場信息、產品規劃等方面的學習,使農民學會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合理安排自己的種植、采購等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