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第一”的前面和背后
2010-4-28 12: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盡管這份報告目前還處于“學術階段”,但很快就會通過有關程序從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政策,今后將有可能成為每年一度例行的中央政府的貿易報告。 這個報告的“結論”令全球各國絕對“震驚”:在未來10年、20年左右時間,中國將成為全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全球大國地位。同時,這種全球大國“第一、第二”的地位,將令全球各國的經濟、貿易環境發生根源、本質的重大變化。
該報告核心指出,到2020年,中國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內的總貿易額將達到5.3萬億美元左右,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上。
根據此報告,中國未來還將重點持續擴大進口,包括擴大高新技術與技術裝備進口,這是中國過分依賴出口這一弊端的重大調整。
報告的另一個亮點,是就全球普遍關心的中國涉外財稅政策、涉外金融政策和外匯管理與匯率政策給出了明確意見。
即便是中國取得了“市場經濟地位”,也可能因貨幣方面的WTO規則,可能使中國未來30-50年甚至更長時間也難以達標,那么美國就可能隨時隨地以“匯率”、“貨幣操縱”、“貨幣自由兌換”等向中國開刀。
4月18日,在號稱中國第一窗口、每年“梅開二度”的“廣交會”上,中國國家商務部公布了一份《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這是中國至今60多年以來、首次公布未來10年中國經濟貿易發展的方向。
該報告簡單、明了地指出,中國將推動貨物和服務貿易雙雙實現“倍增”,在未來10年、20年內中國毫不諱言、雄心勃勃的戰略規劃為全球貿易“第一、第二”大國,初步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這是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后,中國首次明確后危機時代的外貿“發展戰略藍圖”,也是中國至今的60多年以來首次根據WTO《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第6條第一款、《服務貿易總協定》第3條第一款的規則有透明度地發布這個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的經濟、貿易方面的“未來趨勢發展報告”。
一、中國“第一、第二”?
從中國有關權威渠道獲悉,這是中國國家商務部根據有關規定,于2009年7月在中國國家商務部中共黨組會上明確的調研任務,此報告覆蓋了中國對外貿易有關的所有領域。而發布該研究報告的有關專家和官員則在此前的吹風會上透露說,盡管這份報告目前還處于“學術階段”,但很快就會通過有關程序從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政策,今后將有可能成為每年一度例行的中央政府的貿易報告。
這個報告的“結論”令全球各國絕對“震驚”:在未來10年、20年左右時間,中國將成為全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全球大國地位。同時,這種全球大國“第一、第二”的地位,將令全球各國的經濟、貿易環境發生根源、本質的重大變化。倘若中國真能夠實施成為“第一、第二”的全球貿易大國地位,那么中國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礦產資源、能源等領域向國際市場更深刻、更廣泛、更有顛覆性的拓展市場空間,與美國、歐盟形成強有力的國際市場競爭,將原不屬于中國的國際市場一舉奪過來、占更大的幅度,否則這種國家宏觀戰略的“第一、第二”就可能是“畫餅充饑”;要使中國的“發展戰略”不“畫餅充饑”,就必須把原屬于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地盤,一步步地逼近、奪地戮城、進而轉換成中國的“市場領域”。事實上,這一戰略目標不僅僅是在挑戰美國“第一商業帝國”的霸權地位,也是在挑戰歐盟這全球最大、最多“高收入國家”集團的最大財富地位。
引領發布這項報告的中國國家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在報告發布會上指出:“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對中國外貿的沖擊,實際上是對中國外貿發展方式的沖擊。”而鐘山正是中國政府因人民幣匯率與美國政府發生矛盾沖突之后,去與美方溝通是否“匯率操縱”的第一位中國高官。而“匯率操縱”和“貨幣自由兌換”等將成為中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市場經濟地位”最后的攻堅戰。
二、數據與現實
盡管此報告還沒將有關全部內容向世人披露,但從報告總執筆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鋼處獲悉,報告的亮點之一就是首次確定了貿易強國的具體指標。該報告核心指出,到2020年,中國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內的總貿易額將達到5.3萬億美元左右,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上。其中,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將達到4.3萬億美元左右,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將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貨物貿易出口額將達到2.4萬億美元左右,占世界比例約10.1%,居世界第1位;進口額將達到1.9萬億美元左右,占世界比例約8.2%,居世界第2位;服務貿易出口額將達到0.5萬億美元左右,占世界比例約8.1%,居世界第2位;進口額將達到0.5萬億美元左右,占世界比例約8.7%,居世界第2位。這就是說,未來10年,中國由一個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的雛形已躍然于此。
眾所周知,2009年中國外匯儲備為23991.52億美元,早已成為全球各國的絕對“一哥”。現在,每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凈增達4000億美元左右(這還是在全球金融海嘯的最嚴峻年份),按2009年末該報告所指到10年后的2020年,中國外匯儲備很有可能突破或超過5萬億美元;20年后,中國外匯儲備至少可達10萬億美元之巨。即便是未來20年中國外匯儲備真的達到或超過10萬億美元(2009年末的三倍多),按國際統一口徑“人均國民總收入”計算,中國依然無法躋身全球國家排序的50強(即“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這是中國在后危機時代、未來很長時期的一大“兩難”選擇,一方面中國外匯儲備一直會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中國與主要貿易國家(特別是與“高收入國家”)“順差”難以平衡。這是中國式“出口創匯,吸引外資”的大環境的根源所致。此中國國家戰略報告提出,未來20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要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即在2020年前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而在第二個10年即到2030年前后“初步實現貿易強國的目標”。在未來10年到20年間,“中國制造”走向全球各國的方式,能否融入“高收入國家”等等,事關中國之路的成敗。
三、支撐與理論
報告認為,中國未來將會對關稅等政策進行持續改革。中國未來會持續對外貿政策進行調整與完善,其中包括對關稅和非關稅政策、貿易方式政策、進口政策、服務貿易政策等進行調整。不管是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還是中國正在加緊談判的十數個雙邊國與國之間“自由貿易區”談判,還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等,都存在巨大的空間。在這一領域,報告明確提出:首先是未來中國應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總水平,逐步降低或取消對資源、能源、技術裝備的進口關稅;二是通過稅率結構調整,提高進口關稅的有效保護程度;三是盡可能避免和減少對出口產品征稅,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更多應由國內稅收政策承擔;四是適度降低進口環節消費稅率。這是中國未來改變與否的基本國策。
根據此報告,中國未來還將重點持續擴大進口,包括擴大高新技術與技術裝備進口,這是中國過分依賴出口這一弊端的重大調整。擴大資源能源和國內短缺農產品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擴大兩用物資進口等四個方面,以推動本國經濟結構調整,并改善貿易平衡狀態。報告的另一個亮點,是就全球普遍關心的中國涉外財稅政策、涉外金融政策和外匯管理與匯率政策給出了明確意見。它認為,中國未來一是應還原出口退稅的“中性”政策定位,增強出口退稅政策的穩定性;二是推動出口貨物“零稅率”,實行按照法定征稅率退稅政策;三是出口退稅執行中堅持穩定、快速、足額原則;四是推動以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出口,實行“不征不退”或“征多少退多少”的出口退稅改革試點;五是改革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減輕地方政府負擔。這樣,中國的關稅游戲規則也基本上與國際社會的“大同小異”了。
四、改變中國全球發展環境
但對能遏制中國經濟進程的石油(中國需求推動原油價格在2008年創下每桶近14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1993年,中國日均石油進口量僅3萬桶,與愛爾蘭目前的進口量相當。如今,中國每天進口石油500萬桶,相當于科威特和委內瑞拉兩國產量之和。2009年末,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51.3%,此前中國《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預測的“2020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達60%”,而2009年中國修訂過的《能源藍皮書》修改為:“在2019年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4.5%”)、天然氣、鐵礦石(2009年中國進口鐵礦石6.2億多噸,比2008年增加了1.8億噸。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經從2002年的44%提高到至2009年末的69%)、食用油等超過50%以上的能源產品,存在著中國與國際市場的重大變局。還有中國的煤炭(2009年,中國進口煤炭為1.04億噸而現今中國煤炭大約一年用量是33億噸。而在2003年,中國凈出口煤炭多達8000萬噸)是中國又一大宗進口商品的逆轉。
中國應將多余的外匯儲備(中國應定在2萬億美元為限,或就與日本保持近似)花出去,以此作為中國國家未來發展、“平衡”世界的一項長期實踐戰略來實施(這是中國國際貿易環境的建樹和整體改變)。中國超額外匯儲備,除了引致全球第一財富陣營美、歐“高收入國家”的“平衡”說之外,4月21日在G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華盛頓會議,印度央行和巴西央行行長都提出了人民幣需要升值的理由,這是兩國官員迄今在這個問題上發表的最強烈聲明。現在,在 G20中,除中國之外,幾乎都是人民幣升值的一致呼聲,其根源就在于,中國與全球主要國家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太大、太多所致。
發源于美國的金融海嘯本與中國沒有干系,只不過是中國賴以“發家”的“出口創匯,引進外資”遭遇空前阻擊。進入2010年之后,全球首次金融海嘯即將過去,中國也迎來與它國不同、出自自己產業根源的重要、艱難困局和轉局,除了中國與全球各國的貿易“順差”需要當然的破解之外,就是影響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源頭“匯率操縱”、“貨幣自由兌換”,可能成為轉軌中中國長期的歷史之“痛”。即便是中國取得了“市場經濟地位”,也可能因貨幣方面的WTO規則,可能使中國未來30-50年甚至更長時間也難以達標,那么美國就可能隨時隨地以“匯率”、“貨幣操縱”、“貨幣自由兌換”等向中國開刀。中國什么時候、能跨越市場經濟地位 “利率”、“貨幣自由兌換”最后這一歷史之劫?除了“貨幣自由兌換”這一“市場經濟地位”最源頭的游戲規則之外,中國幾乎沒有更大、解決不了的“市場經濟地位”難題了。美國是當今及未來世界唯一能在全球金融、貨幣領域的“裁判員”,最起碼“三元鼎立”的美元、歐元及人民幣在未來二三十年內還無法企及。中國需要不斷調整的全球貿易戰略,需要建樹一種與全球主要貿易國家生生不息的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