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鋼鐵交通人保通“生命線”
2010-4-23 12: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越是緊急時刻,越能彰顯一個行業的形象。越是災難面前,越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玉樹地區不通鐵路,新建的玉樹巴塘機場也僅能同時起降三架飛機,公路交通是與外界聯系的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地震發生后,陸路進入玉樹縣的214國道、青海308省道和309省道成為抗震救災名副其實的“生命線”。這些在大地震中嚴重受傷的“生命線”,每天承受著超過平時幾倍的車流量。而支撐這些震不斷、壓不垮的交通線的,正是交通人勇敢無畏的奉獻精神和永不言敗的鋼鐵意志。
戰斗在最前沿的撒拉族漢子
韓進輝,體格健壯、性格剛毅的撒拉族漢子。對于玉樹公路總段總段長的他來說,玉樹大地震無疑是一場噩夢:辦公樓瞬間坍塌、親密的同事陰陽兩隔、公路嚴重損毀……一個個噩耗像一枚枚重磅炸彈,不斷轟擊著這位在這片熱土上奮戰了20多年的公路人。然而,嚴峻的災情容不得他有絲毫猶豫,冷靜果斷地應對是他唯一的選擇。地震發生后,他第一時間就趕到現場,緊急啟動公路抗災保通應急預案,迅速組織職工450余人,緊急調集各類機械設備80余臺(輛),成立6個抗災保通突擊隊,投入搶險保通和抗震自救工作中。
4月14日上午,玉樹公路總段職工組成3個突擊隊,配合青海省收費公路管理處對地震損毀路段進行科學有序搶險。14日13時,玉樹機場至結古鎮公路打通,并在震后21小時實現雙向通車,為國務院和青海省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前往抗震救災現場及第一批救援物資運進災區創造了條件。15日5時通天河至結古部分塌方路段打通,214國道全線通車。19日,降溫降雪造成西寧至震區玉樹的道路不同程度積雪。為了不影響救災物資運輸,已連續幾天顧不上休息的韓進輝又馬不停蹄地前往積雪路段,組織職工撒鋪防滑料,及時處置積冰積雪……
由于長期工作生活在高原,韓進輝患有嚴重的高原性耳鳴和多種高原疾病。在救援現場,他強忍病痛,奮力挖掘;在保通一線,他身先士卒,從容指揮。幾天來,他沒喝過一口熱水、吃過一口熱飯,躺下來好好休息更是一種奢望。正是這種以身作則、一往無前的精神,激勵著他的團隊始終戰斗在抗災保通的最前線。
“我是共產黨員,理應舍小家顧大家”
王吉明是玉樹公路總段黃河沿公路段的一名工區長。地震發生前,他正守在醫院的病床前,照料生命垂危的奶奶。接到去前線抗災保通的通知后,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往玉樹的征程。然而,就在途中他得知了奶奶去世的消息。王吉明強忍著巨大的悲痛,一聲不吭地來到抗災保通一線,與同事一起忘我地工作在病害嚴重路段。同事勸他向領導請假,他卻堅定地說:“玉樹受災,幾萬人無家可歸。我是共產黨員,理應舍小家顧大家!”
病休老職工奮戰保通第一線
在搶險保通的大軍中,有一名特殊的戰斗員,他就是已病休在家的玉樹公路總段老職工趙榮忠。地震發生后,身在西寧的他從電視上看到昔日工作過的玉樹,房屋倒塌、道路阻塞,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十分悲痛。在災區通信恢復之初,他多次打電話向公路段領導申請,要求立刻上崗,參加抗災保通工作。考慮到趙榮忠的身體狀況,段領導沒有同意他的申請。但他自己購買車票,于17日連夜趕到玉樹災區。目前,他仍奮戰在公路搶險保通的第一線。
“搶險任務那么重,我躺著心里慌啊”
“無論如何,一定要救出我們的職工,一定要保障公路盡快暢通。”地震發生后,結古公路段段長冀國棟立下“軍令狀”:全力救職工、全力保暢通,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面對嚴峻的挑戰,所有受命人員堅守一個信念:與時間賽跑,抓緊每一秒。全段上下“搶”聲不斷,搶第一時間救人、搶第一時間踏勘現場、搶第一時間制定抗災方案、搶第一時間清理塌方落石、搶第一時間恢復道路暢通、搶第一時間運送救災物資……
214國道雁口山至結古段地質條件復雜,公路依山而行,一邊就是洶涌澎湃的通天河,山高河深,地震造成該路段大面積塌方。冒著余震的危險,職工們奮力搶修。一邊在清理,一邊山體繼續滑塌,清了塌、塌了再清,反復多次,終于在15日凌晨5時40分搶通了這段道路。不顧疲乏,職工們又一鼓作氣清理了青海308省道K395至K421路段1.3萬立方米的塌方,搶通了進入結古鎮的又一條“生命線”。
與此同時,搜救工作仍在繼續。沒有大型機械,不清楚被埋職工的具體位置,搜救工作在艱難中進行。沒有工具,職工們就用手刨,廢墟中、瓦礫上留下一道道血痕。
年過半百的冀國棟每天和職工們一起奔波在路上,堅守現場指揮。因連日勞累,身體本來就不好的他病倒了。職工們勸他休息,他卻說:“搶險任務這么重,更何況我們的職工還埋在廢墟下,我躺著心里慌啊……”為了不讓奮戰在抗震保通一線的職工挨餓受凍,冀國棟跑遍了離搶通現場最近的清水河鎮食品店和日用品商店,在最短時間內籌集到饅頭、餅干、礦泉水等物資,送到搶通第一線。
搶險保通大軍中有許許多多和韓進輝、王吉明、趙榮忠、冀國棟一樣堅忍頑強、勇敢無私的青海交通人。在災難面前,他們不顧個人安危,頂著余震的危險,肩扛手抬,連續奮戰,反復作業,搶通保通了一條又一條“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