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低碳戰略”存疑 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2010-4-20 5: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哥本哈根會議將“低碳”一詞深深刻在國人心中,同時也讓耗能大戶家電業的競爭態勢悄然發生著變化。
近日,海爾高調宣布推出“低碳戰略”,聯合擁有全球頂級研發能力的8大供應商,主導組建了全球首條“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隨之而來的是,美的、松下等家電廠商也都紛紛表態全面推動低碳產品的普及。
然而,正如業內人士指出的:作為家電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海爾試圖以“低碳”撬動整個產業鏈,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低碳”目前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如何量化尚很難界定。
“低碳”只是第一步
海爾如果想通過實際行動使這一理論的說辭變成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必須要在兩個方面做到“低碳”:一是產品本身的研發,其次是整個供應鏈的整合。
最近,海爾聯合8家供應商加盟,包括三菱、霍尼韋爾、金龍、三花、菱電、松下、臺達、瑞薩等,共同組建了全球首條“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據海爾集團企業文化中心對外宣傳部總監孫鯤鵬透露,這一全球低碳行動,以“雙百方針”為指導,即定頻空調100%一級能效、變頻空調100%無氟。
對于海爾在業界這一看上去很“引領風潮”的做法,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院長何明珂認為,“低碳”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對低碳物流特別全面、系統的定義。海爾如果想通過實際行動使這一理論的說辭變成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必須要在兩個方面做到“低碳”:一是產品本身的研發,其次是整個供應鏈的整合。
確實,低碳排放如何操作,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盡管環保節能不一定和更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對等,但是作為“低碳”的同義詞,前者已經越來越被市場接受了。于是,企業也就有了在這方面進行正面傳播的動力。
據悉,歐洲銷售的空調產品已經100%無氟,日本無氟變頻空調已經占到了95%以上,而這一熱潮也正在進入中國。孫鯤鵬說,此次聯合上游的8大供應商組建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就是意在將上游供應商引入模塊化的供應模式,讓產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所謂“供應模式模塊化”指的是:通過企業與供應商共同設計、優化模塊的合作模式,確保企業最優化成本的支配和產品研發速度,從用戶的需求入手,以更低碳、更環保的要求來優化材料、部件,在產品本身以及產品功能上,共同做到低碳環保。孫鯤鵬說,海爾通過標準化、模塊化的開發,不僅達到了提升質量的目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即需即供模式
既要做到即需即供、以終端驅動生產,更要放棄標準化產品的競爭,使產品本身的個性化既能符合消費者需求,又能實現“低碳”的追求,這其實是對海爾整合供應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個產業鏈的形成離不開上下游的配合。清華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秦合舫指出,原來廠商更多的是提供標準化產品,從整個供應鏈角度來說,這不一定是最經濟的。和上游合作更緊密之后,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即對內模塊化、對外個性化。
一條“低碳”供應鏈的建設,必須要求供應商和企業從設計到理念都保持一致,并且要求供應商提供的部件規格都是一體化的。這樣的產品模式,與海爾提倡的“即需即供、按需供應”的銷售模式是相符合的。
孫鯤鵬說,海爾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商業模式,更多地體現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快速性、準確性上。目前海爾的庫存周轉天數是5天,而行業里多是20多天;海爾應收賬款的周轉只有2天,但是行業里多是50多天。海爾的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比同行少,說明大部分企業只是把貨壓到了渠道,并沒有真正賣出去,因此款回不來。
事實上,“即需即供” 并不是一個新事物。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模式,是2009年海爾“去制造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海爾進行了“即需即供”的庫存改造。以空調業務為例,原先海爾各地的銷售分公司——海爾工貿的倉庫已經取消,現在的主要功能就是接單,再將所有的訂單反饋到生產線上。因此,海爾每臺生產線上的機器都是有訂單的。
目前,海爾不僅要做到即需即供、以終端驅動生產,更要放棄標準化產品的競爭,使產品本身的個性化既能符合消費者需求,又能實現“低碳”的追求,這其實是對其整合供應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真正的“低碳”有多遠?
如果能夠在總成本上有所降低,這樣的嘗試仍然是有好處的,但是未必和“低碳”有必然的聯系。海爾目前也只是先卡位,在戰略上有個準備,但短期之內體現不到實際的效益上。
事實上,海爾通過“模塊化”模式來試水“低碳”的做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成本、優化流程的效果,但是對于全面實施所謂的“低碳產業鏈”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和不確定性因素,甚至如果單純以“低碳”原有的“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概念衡量,海爾此舉不免有著不小的“作秀”嫌疑。
當然,目前很多公司所提倡的“低碳”,也都是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北京日盛鐘鳴咨詢有限公司咨詢總監張曉牧表示,按需生產可以減少庫存,但是運輸和包裝環節是少不了的。譬如,標準化產品的流通渠道是從制造商到分銷商,再到賣場,這樣的鏈條里,產品都是統一運輸,可能是一個集裝箱統一發貨。“而按需生產,對時效性要求更高,要為每個產品進行包裝和運輸,這樣可能造成的物流成本更高,碳排放量 更高。”張曉牧指出,低碳要求減少包裝、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與物流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本質是有所違背的。
顯然,如果海爾能夠在總成本上有所降低,這樣的嘗試仍然是有好處的,但是未必和“低碳”有必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