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粵港合作新載體
2010-4-16 1: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4月7日,《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在北京簽署。廣州南沙被列為粵港重點合作區之一(另兩個是深圳前海和深港河套),這似乎不在意料之外。
因為,早在去年8月的粵港聯席會議上,南沙就被正式確定為廣東與港澳合作的3個示范區之一。而今年3月30日,在香港舉辦的“2010廣州外經貿白皮書發布會”上,廣州市副市長、南沙區委書記陳明德就表示,南沙將爭取在今年設立穗港澳合作綜合示范區。
霍英東與南沙
事實上,南沙成為粵港重點合作區絕非偶然,因為它可謂占了天時地利人和。“一是南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二是它有與香港合作的基礎。”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澎分析道。
南沙地處粵港澳的幾何中心,距離廣州、香港、澳門三地市中心不超過70公里,方圓150公里有深圳、東莞、珠海、中山、佛山、江門等14個大中城市。
而且南沙是廣州唯一臨海的區域,25公里長的海岸線,是珠江口上的天然良港。從地圖上看,南沙猶如扁桃體,處在珠江口的咽喉位置。
位置如此優越的南沙,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卻是無人知曉,直到“伯樂”霍英東發掘了它。
晚年的霍英東有一個夢想,要在珠三角找一個面向大海、面向國際的地方,將其建設成一個現代化海濱新城。于是他在家鄉番禺的最南端,發現了南沙。
當時的南沙是一片爛灘涂,沒有路、沒有橋,被稱為“番禺的西伯利亞”。霍震宇曾向媒體表示,1985年隨父親來南沙,印象非常深刻。那時,他們從香港坐船到澳門,再坐車到廣州住一晚,然后經過4個渡口到番禺市橋住一晚,第三天才到南沙。而實際上,南沙與香港的直線距離只有38海里。在南沙,他看到一個光腳女人抱著兒子,住在木板房,里面只有一張木板床,他還發現小孩子碰見車也不懂避讓,因為從來沒見過。
隨后,霍英東開始對南沙進行巨額投資,可謂舍本不逐利。
開發的首要任務是修橋鋪路,洛溪大橋、沙灣大橋、港前大道、進港大道,都是他親手策劃與政府合資建的,使廣州到南沙不用過渡。
1992年建成南沙客運港,香港乘船到南沙只需75分鐘。2000年又重建客運港,2004年竣工,兩地交通時間縮短為一小時。而由他和香港其他財團捐資建設的虎門大橋,使得珠江口西岸到東岸無須繞道廣州,整個行程縮短100多公里。
接著,為了美化南沙,改變南沙多海灘、淤泥、爛石塘的面貌,他先后修建了蒲洲國際花園、天后宮、高爾夫球場、蒲洲海堤。
除了基礎設施,還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比如南沙大酒店(行情,資訊,評論)、科學館、英東中學,與廣州市政府、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建立的南沙資訊園、霍英東研究院等等。
如今,南沙已成為粵港澳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霍英東在南沙投資了幾十億元,也帶動了香港其他企業家投資,這為南沙與香港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廣州市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再高向記者表示。
南沙在行動
根據《協議》,南沙將參照先進地區的城市規劃和社會管理模式,建設一流的人居環境,吸引高端人才聚居創業,打造服務內地、聯結香港的商業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教育培訓基地,推動發展物聯網等“智慧”產業,積極探索依托南沙保稅港區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華南重要物流基地,打造世界郵輪旅游航線著名節點。
而協議之外,南沙已經開始行動。今年,在科技創新和教育領域,將推進南沙資訊科技園與香港科技園、香港理工大學等結成戰略合作關系,加快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中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將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合作招收60名研究生。同時將規劃建設廣州珠三角港企港人綜合性職業培訓中心,為珠三角港企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能人才提供職業培訓。
物流方面,南沙將積極推動南沙航運集聚區建設,探索在南沙設立粵港澳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上月于香港舉行的南沙招商會上,南沙區區長羅兆慈告訴媒體,南沙與香港的港口物流合作定義為“樞紐港”與香港“母港”的關系。“南沙港將積極發展保稅物流、出口加工、國際配送、國際展示、離岸金融等港口現代物流服務,通過擴大南沙保稅港區的輻射功能,加快建設油品、糧食、冷凍品、塑料、化工、家電等大宗現貨交易中心和電子交易中心,全力打造亞洲樞紐型港口物流中心。”
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旅游航線母港也在加快規劃建設中,將國際郵輪航線延伸至南沙,作為大珠三角郵輪經濟的重要母港和后勤服務中心,打造粵港郵輪市場對接的樞紐節點。
南沙游艇俱樂部正在籌建中,首期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該項目占地面積達500畝,規劃設計300個各類游艇泊位,融合游艇會和大型商業與高端地產物業,將成為廣州規模最大、可同時靠泊游艇最多、配套服務能力最強的游艇專用碼頭,以吸引港澳認識參與粵港澳試驗區建設。
雖有雄心壯志,但與香港合作,南沙卻不如深圳那般近水樓臺。彭澎認為,深圳當然是粵港合作的排頭兵,現在深港都朝一體化方向發展—不少香港人在深圳居住,卻在香港上班上學,這是南沙沒法比的,但南沙也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南沙可用于合作的土地資源比較多,深圳土地非常緊張。當然,深圳的鄰居東莞、惠州也有很多土地,但它們不如南沙好。因為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經濟實力大,技術、管理和人才上都有優勢。另外,南沙處在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地理中心,可更方便利用周邊資源。還有,廣州生活成本相對深圳也低一些。”彭澎解釋道。
深圳前海、深港河套、南沙同為粵港合作的重點區域,三者又近在咫尺,會否形成競爭呢?
“競爭應該會有,但不是太大,因為三者的定位基本上是錯開的。前海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主要是金融、貿易和航運,河套重點是高等教育,輔以高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差異性還是很大的。”劉再高說。
粵港合作新紀元
以上三個重點合作區的規劃只是《協議》中一個亮點,此外在金融、醫療服務、教育培訓、交通、口岸通關、制造業及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區域專項規劃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
比如,金融方面,提出建設以香港金融體系為龍頭,廣、深等珠三角城市金融資源和服務為支撐的金融合作區域,首次明確了香港和珠三角城市在金融產業發展的側重點和分工合作關系。
醫療服務領域,提出“支持香港服務提供者到廣東開設醫療門診部”,也“支持醫療業界合作合資設立醫院或中醫藥醫療保健機構”,還要求“探索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廣東設立全資(獨資)醫院的可行性”,突破了以往香港醫師只能在廣東單一地點執業的限制,有利于香港醫療業界人士拓寬發展空間,也為在粵工作生活的香港、廣東居民提供“港式”醫療服務。
交通方面,第一次在雙方政府合作文本中明確了大珠三角的五大機場、三大港口及中小港口的定位,完善廣、深、珠、港、澳等五大機場聯席會議機制和推動建立港口合作交流機制。
口岸通關方面,提出推廣人員“自助式”通關,在不影響雙方作為獨立關稅區的地位下,探索貨物“單一窗口”通關、車輛“一站式”電子驗放的可行性,將逐步實現“人、貨、車”便利通關,大大提高通關效率。
而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則被作為《協議》的核心內容之一,以充分發揮香港服務業和廣東制造業優勢,促進香港服務業向高端化發展并發展其他優勢產業,實現廣東服務業和制造業“雙輪驅動”。
以上內容,正如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對媒體所言:“粵港合作正從制造業的‘前店后廠’模式向現代服務業的‘前總店、后分店’模式轉變。”
32年前,廣東承接了香港的制造業轉移,從而締造了經濟高速增長的神話,短時間內從農業社會躍進到工業社會中后期。
“而現在,‘后廠’需要‘升級’,而香港的現代服務業也因發展需要,向內地轉移,我們可以參與這個水平分工,促進產業轉型和融合。”彭澎說。
“香港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城市,但進一步發展需要廣東的資源,而廣東可以借鑒香港服務業發展經驗以及社會管理經驗等,推動自身的發展。”劉再高向記者表示。
“廣東珠三角地區與香港,兩者經濟總量加起來遠遠超過國內任何一個經濟區,如長三角地區。我們要構建的是一個世界級新經濟區域,打造亞太地區最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彭澎如此評價粵港合作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