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遞的發展史 網購成就“快”公司
2010-3-4 13: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月22日申通快遞的新春開工儀式上,董事長陳德軍特意給每個員工塞了一個新年紅包。這些員工接下來的工作任務相當艱巨——過年的幾天假期里,公司的快遞單已經堆積如山。
春節之后的幾周,正是考驗快遞公司承接能力的關鍵幾周。元宵節申通僅溫州一地接單就有上萬件,元宵節后業務量還在小幅遞增,預計直到5月份才會有所緩解。
“今天的申通在全中國有3000多個分公司、5萬多名員工。2009年中國做了大約20億件的包裹,申通快遞做到了4億個包裹。每天給包括120萬用戶處理快遞,去年申通快遞業務產值達到40億元。”這段話是陳德軍在1月份“北京大學民營經濟新年論壇”的發言,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申通發展到今天并不容易。
“快”公司
1993年,滬杭快遞一單50元。當時,冰棍2毛一根,彩電1000元一臺。也就是說,做1單快遞能吃上250根冰棍,做20單就能買上一臺彩電。但由于當時的條件限制,很少有公司可以一對一地給客戶提供送貨服務。
陳德軍與妹妹陳小英抵擋不住這“50元的誘惑”,從杭州一家快遞公司辭職,在上海成立了申通快遞公司。“一間屋子、三四個人、幾個傳呼機,非常簡單地就這么成了。”陳德軍說。
做快遞這行,速度最重要。15年前,別人看中他的就是“快”。
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50元的誘惑”時,陳德軍搞起了連鎖經營。 首先在把杭州與上海間的業務做大做成熟后,公司就開始鼓勵員工以承包的方式到江浙兩省的其他地區,比如南京、無錫、蘇州去拓展業務網絡。
隨后,公司又在1998年對外推出了在當時還比較新鮮的“加盟制”——招募熟悉當地情況并已有自己網絡的當地民營快遞企業加盟申通,諸多企業共用一個品牌,盟內送遞費用互免。于是短短十年后,申通就擁有了383個加盟商,申通總部大廳內的網絡地圖上也已經密密麻麻地標滿了1400多個業務網點。
陳德軍做什么似乎都比同行快一步,2005年,一心想做成國內最大民營快遞企業的陳德軍不再滿足于松散的加盟式經營擴張模式,轉而謀求境外資本,并開始正式啟動股份制改造方案,著手整合收編全國的加盟網點。
現代管理入企業
申通主管業務運營的副總劉紅才告訴記者,2009年申通的業務量為120多萬件/天,近幾年進入穩定發展期后,復合增長在40%左右。2004年前后企業發展是突飛猛進的時候,年復合增長達到100%。“練好內功,管好運營才能形成一個企業最主要的優勢。”劉紅才說,快遞業賣的是服務,市場占有率和品牌推廣也很重要,但學習的過程是漫長和充滿風險的,從1993年至今,很多政策方面的壁壘還有待突破,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完善品牌建設方面,申通并沒有很多的經驗可以借鑒,很多東西都是一步步自己摸著石頭過的河。
2000年左右,快遞的需求越來越大,申通當時要用有限的資金迅速健全網絡,率先在行業內采用了加盟模式。劉紅才告訴記者,網點布局早和形成規模經濟,也是現在申通超越其他競爭對手的優勢之一。
劉紅才說,民營企業家或許很“土”,學歷不夠,但可以引進人才、管理水平也可以靠學習來提升。事實證明,這是個明智的決定。劉紅才和申通的管理層說到做到,把業務量從當時的20多萬件/天,上升到了現在的120多萬件/天。
“2003年我們才買了第一臺電腦,拉了第一條寬帶,當時只是想電話解決問題成本太高,不如拿到網絡上來解決,還談不上什么信息化。”劉紅才說,但到了2004年3月,申通在全國省會城市的包括數據存儲、網絡平行的信息系統正式上線,業務量迅速成長起來。
“這一年的年復增長達到了100%,我們當時就做到了快遞位置的查詢,這對服務質量和企業形象也是很好的提升”,從那以后,申通在信息化的硬件上已經投入了幾千萬元。
“2005年,我們請了保險公司的管理層每周末來給員工培訓,學習什么叫服務,學習如何與客戶溝通,整整上了8個月的課。”劉紅才說。
“一天抵達的夢想”
雖然與國有品牌中外運并購的計劃擱淺,但陳德軍并沒有畏懼,就在同行選擇“賣身”外資企業時,他選擇了發展民族自有品牌。
此后幾年,申通業務量數據分析當中,一個數據引起了他的注意,申通每天的快件數量是80萬件,其中電子商務占到了23萬件。電子商務占到了申通總快件數量的28.7%,比例超過了四分之一,那何不建立一個電子商務的專遞公司?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國內最大的網絡購物平臺淘寶網的支持。
申通開始全面進入電子商務配送領域,與淘寶網正式全面合作,建立中國最大的C2C個人用戶配送體系。申通的業務也越做越大。“跟著形勢走,肯定沒錯。”陳德軍說。
新《郵政法》出臺后,很多民營快遞都擔心業務大幅縮水,陳德軍也同樣積極思考前景,他說,新《郵政法》頒布后,民營快遞企業有了合法的地位,網購的蓬勃發展也給予快遞行業一個新的機會。
在陳德軍眼中,申通快遞未來比較重要的一是航空,二是地面配送和倉儲。而陳德軍目前正在積極運作的,是物流倉儲。“對于我們公司來說不僅僅是想做好快遞這塊,我們也延伸出來在整個中國設立了52個大的倉儲、中轉、分撥中心。”中國和國外快遞行業發展水平整整相差了一個時代。陳德軍說,自己一直有個夢想:有一天,任何一個地方的快遞都能在一天內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