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貿易逆差不常在,產業結構仍需調

2010-3-29 4:0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馬紅漫
    在過去幾年中,貿易順差始終伴隨著匯率問題與中外經貿摩擦矛盾。3月份逆差的出現,固然可以緩解相關爭議,但在經濟結構未有根本性調整之前,貿易逆差不可能長期持續。可以預見的是,一旦順差態勢重現,相關紛爭又將會再度激化。事實上,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早已摒棄了獎出限入的重商主義理念,保持貿易平衡才是解決匯率問題和貿易爭端的關鍵所在。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扭轉了我國的貿易格局。由于經濟形勢嚴峻,一度以信用消費為潮流的美國需求陷入低谷,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規模縮水嚴重。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先于其他國家出現復蘇,對鐵礦石、有色金屬、原油等大宗商品的進口需求增大。此消彼長之間,我國貿易順差日漸縮水。數據顯示,2009年10月份以來的貿易順差分別為240億美元、191億美元、184億美元、142億美元、76億美元。而今年3月份極有可能以逆差示人。但是,貿易逆差現象或許是“曇花一現”,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全面復蘇,美國等地的消費力將會再次強勁,極有可能再次帶動我國制造業出口猛增,“順差”時代將再度來臨。以此觀察,逆差只是偶然,順差及其引發的貿易爭端、匯率問題仍然會在之后出現。
    其實,擴大內需當為解決貿易失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我國貿易長期順差說明一直在收入外匯、輸出商品,為他人“做嫁衣”。
    內需提振將會增加本國對大宗商品、原材料、機械設備等貿易產品的需求,進而抵消出口規模。當下,擴大內需已成為政府部門的重要任務。前期包括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以及發放消費券等一系列舉措,均是為了擴大民間消費。消費擴容則意味著對上游相關產業的強力帶動,可謂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引擎。
    需要提及的是,中外貿易糾紛與匯率問題的爭議,其根本原因在于國內“重儲蓄、輕消費”的體制問題。正是由于國內消費不足才會制約進口需求規模,而儲蓄率高則進一步推高出口產品規模,是為導致貿易爭端的消費理論根源。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收入分配制度上給予扭轉,即讓居民擁有“花錢”底氣的措施,一方面在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則是扭轉社會財富分配向國家聚集的局面。只有居民后顧無憂、收入預期增加,旺盛的需求才會噴薄而出,外需進口也將因此而被激活。換言之,如果我們談及經濟結構優化就必主張“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話,那么解決貿易領域的問題同樣也以此為根本。
    除去期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之外,從具體操作層面看,平衡我國貿易格局最重要的是進行產業升級。在一國外貿失衡的背后是內部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雖然制造業出口貿易為我國經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我們不能沉溺于此。
    只有本國技術進步,才能擺脫低端勞動力輸出的既有窠臼。
    當前,我們不妨提高初級加工產品的出口關稅,這雖然暫時會帶來陣痛,大批簡單加工作坊將會因此面臨倒閉,但這有助于倒逼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復制加工,而向高端領域邁進。只有在高端產業具備了比較優勢,我國貿易格局才能夠得到優化,貿易不平衡問題才能夠逐步解決。當然,產業優化的推進還只是策略手段,優化收入分配體制才是根本的戰略措施。
    我國貿易失衡其實是因“內傷”而發,擴容內需消費以及優化產業結構,將是實現貿易長期平衡的重要前提。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諸多配套舉措的綜合發力,否則中國經濟發展就難以擺脫國際貿易糾紛的糾纏。
    巴克萊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彭文生:
    3月份出現貿易逆差,其實早有伏筆。首先,貿易順差額過去半年來一直在下降,內需強勁,大大超過世界其他地區;而出口卻跟外圍經濟一樣反彈不足。其次還有季節性因素,往常慣例,一季度的出口都會低于上一年的第四季度,而去年第四季度恰恰非常弱。不過,不會有持續逆差,3月份數據成為拐點的可能性在他看來也很小。長期來看,我國進出口有可能持平或者小幅逆差,但至少今年到明年,出口不會持續弱于進口。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鄒建華:
    得益于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都會具有出口競爭力。盡管現在民工工資在上漲,相較其他國家,仍然是有低價優勢的。而目前的出口產品中,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占比較大,因此出口優勢依然存在。
    至于進口,現有的增長態勢主要是政府拉動的,不一定能持續。我國13億人口中,只有9000萬人繳納個人所得稅,這些人還主要是工薪階層,交了稅后所剩無幾;而8億農民,收入更低。在個人收入不高、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誰敢大肆消費?內需從哪里來?目前的進口增長是暫時的,絕對不會長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
    3月份出現貿易逆差很有可能就是拐點,接下來進口可能會經常性大于出口。金融危機發生后,在政府刺激性政策的帶動下,我國國內的投資力度明顯加大,消費也明顯大量增加,進口持續攀升。而另一方面,由于國外經濟復蘇乏力,出口雖然有反彈,但仍然疲弱。
    兩相之下,連續幾個月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順差不斷下降,到3月份出現逆差并不奇怪。目前3月份已經過去大半,也能夠預估出大致數字。
    而這5年來出現的首次逆差,是否預示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拐點,還要看世界經濟的恢復速度和我國的政府政策。
    從目前情況來看,世界經濟恢復并不強勁,這意味著我國的出口也不會很快恢復,而且很難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