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頭壟斷成品油產銷 出口難走出“賤賣門”
2010-3-28 12: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拿著全民積累的國有資金,行事規則本該遵循公共企業的原則,卻置國內消費者的利益于不顧。這種把企業利益看得高于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做法,已忘記一個壟斷型國企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看來,不管媒體和公眾如何指責石油巨頭出口賤賣成品油,由于他們是壟斷性國企,在沒有其他企業與之競爭的情況下,誰也無法阻攔他們繼續這樣做,其出口賤賣也就不會停止 海關總署近日公布數據顯示,1至2月中國累計出口成品油430萬噸,同比增幅達到了63.8%。而根據相關機構的計算,成品油出口價格低于國內銷售價格約320元/噸,有“賤賣”嫌疑。而同時,市場終端降價與政府漲價又矛盾并存。這兩大矛盾的癥結,直指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不合理。
這是媒體對石油巨頭在國際市場賤賣成品油的最新報道。而從2009年1月份起成品油出口大幅增長后,這樣的報道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由于有關媒體根據海關總署的出口統計數字計算得出2.4元/升的“出口價”,僅為國內汽油價格的36%時,中石化(600028,股吧)、中石油便陷入了成品油出口“賤賣門”。
消費者對他們的指責和謾罵不絕于耳,媒體就中石化“低價出口成品油”的新聞也炒得沸沸揚揚。這兩家石油巨頭被媒體和消費者指責為,在國際油價話語權缺失的背景下,只能靠賤賣來占領國際市場,并將“虧損”部分轉嫁給國內消費者。
迫于壓力,2009年12月中旬,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出面表示,去年1至8月,中石化累計出口的成品油均價為每桶66.37美元,海關統計的金額和數量計算的價格不含稅價,而國內銷售的成品油價格包含了增值稅、消費稅以及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兩者不具有可比性;出口成品油價格與國內價格以及同期國際市場價格沒有差距,不存在賤賣的問題。
除了上述說法外,石油巨頭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即成品油國內外銷售價格的巨大差異與成品油的構成以及不同的貿易方式等因素相關,出口價格并不能簡而化之。這里所說的就包括來料加工的成品油貿易,即資源國讓中國加工原油,付給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公司不多的加工費,但中國的成品油出口量卻會因此大量攀升,這種情況會拉低平均出口價格。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油進口三大來源地分別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根據海關統計顯示,成品油的主要出口地卻為東盟、中國香港地區和巴拿馬。據了解,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對上述三地出口合計占同期成品油出口總量的73.8%。進出口區域的不同,使得石油巨頭“來料加工拉低出口價格”一說不攻自破。
不管石油巨頭如何辯解,但事實勝于辯。作為一個石油進口大國,中國成品油對外大量出口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不解的事。今年以來,在國內成品油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成品油出口量比去年明顯增多。2009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成品油同比增長37.9%,而今年1至2月同比增幅達63.8%。
其實,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成品油產銷被石油巨頭所壟斷。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是壟斷,第二是石油進出口權的管控。國內油價連續5次上漲,石油巨頭已把國際石油漲價部分很順利地分攤到了消費者身上,而國內石油庫存已經多到需要大量出口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說,石油巨頭以高出國內價格賣給外國,人們也不會說什么。但是,事實上與之相反。在國際油價上,中國的話語權微乎其微,更不用談“定價權”了。鐵礦石,中國在爭取話語權與定價權,雖然很艱難,但已經通過談判等途徑進行博弈與抗爭,而石油巨頭卻只會坐享對國內的“高額壟斷利潤”。
問題是,在石油巨頭作為國企必須承擔的公共責任的要求下,政府管理部門怎么可以從容看待石油巨頭通過出口成品油賺取利潤的做法?如果政府管理部門能夠打破兩大巨頭的壟斷,降低石油進出口門檻,則商品就能實現自由流通,國內消費者也就能夠享受到全球競爭帶來的便利了。
然而,這只不過是國內消費者的一種奢望而已。拿著全民積累的國有資金,行事規則本該遵循公共企業的原則,卻置國內消費者的利益于不顧。這種把企業利益看得高于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做法,已忘記一個壟斷型國企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看來,不管媒體和公眾如何指責石油巨頭出口賤賣成品油,由于他們是壟斷性國企,在沒有其他企業與之競爭的情況下,誰也無法阻攔他們繼續這樣做,其出口賤賣也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