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1億噸可醫治中國的“鋼鐵病”
2010-3-25 1:2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評論員 邱林
事件:從“微漲10%”到“大漲50%”再到“飆漲80%”——中國談判代表還沒坐在談判桌上,全球鐵礦石價格先玩起了“過山車”。2010年中國鐵礦石談判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從2010年鐵礦石談判開始至今,那些曾在金融危機中的國外知名投行,爭先恐后地為鐵礦石大幅漲價營造積極氛圍,并屢屢提及“中國需求”——這個舊得不能再舊的因素。
評論:“2010年全球鋼企可能需要為低品位干粉礦支付每噸159美分,比2009年上漲65%以上。”一份來自摩根大通的最新報告不出意外地把“中國需求”視為礦價大漲的推手。在礦業巨頭近乎瘋狂的要價背后,意味著中國鋼鐵業2010年可能要多付出超過千億元的成本。這是一個無法承受的數字。難怪一位鋼企老總感嘆,“這不是在給三大礦山打工,這是在送死啊。”
在3月16日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中國是鋼鐵制成品重要產地,中國鋼企是全球鐵礦石的最大消費國,根據國際慣例,重要消費方在定價機制中應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中國的利益應在鐵礦石談判中有所體現。商務部會積極給鋼鐵協會以及鋼企在談判中提供支持,包括必要的貿易手段的支持。
有專家提出,對付三大礦業巨頭的提價,中國可在世貿規則內采取更強硬手段。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范圍內活躍的投資者之一,在礦業巨頭不合理的要求趨勢下,中國可以另起爐灶,通過海外收購積累自己的礦山資源。而從短期和當前來看,不跟世貿規則沖突的手段多的是。
然而,不管是“采取貿易手段支持”也好,還是收購國外礦石資源也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說得重一點,中國鋼鐵業實際已經陷入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礦業巨頭貿易壟斷的“雙重包圍圈”之中,而且鋼鐵行業的整體業績不佳和出口劇減真真實實地出現,說明已經進入深度“包圍”階段。若不進行行業內部“大手術”,后面的局面將異常尷尬和更加驚險。
這也許就是中國的“鋼鐵病”。這個“鋼鐵病”的具體表現是,鋼鐵產量偏離國內外市場需求,而且矛盾已越來越突出。目前中國鋼鐵產量分別是美國和日本的5倍,相當于世界十大產鋼國的總和。即使是2009年,產能嚴重過剩的中國鋼鐵業,仍在進行“產能擴張”。據國際鋼鐵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2009年全球產鋼12.2億噸,中國占46.6%。此外,2009年全球產生鐵8.98億噸,中國產生鐵5.44億噸,占全球的60.5%。
在全球鋼產量除中國外累計減產23%情況下,中國2009年的鋼鐵產量仍增長了25%。然而,產能過剩卻結伴而來,造成資源、財力的大量浪費。
事實上,對于產能過剩問題,國內大多數鋼鐵企業的領導人是十分清楚的。過去,鋼鐵企業是國內最賺錢的行業之一,各地鋼鐵項目一擁而上。不過,對于過了幾年好日子的他們來說,也許2010年是最難過的一年。
對于中國的“鋼鐵病”,重生之路也有,但這需要徹底的、脫胎換骨的改造。這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因此,轉變鋼鐵業的發展方式必須在“加快”兩個字上下工夫,這樣才能解決鋼鐵業能耗高、效率低、效益差、污染嚴重等問題。換句話說,減少鋼鐵產量1億噸,或者淘汰1億噸落后產能,方可醫治中國的“鋼鐵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