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水運物流會從運河通江達海
2010-3-24 19: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毛劍杰通訊員王利軍方瑩鄧媛媛
從下個月起,龍山化工廠就要停掉浦沿的老廠區,啟用大江東新城臨江工業園區中的新廠區。
水運物流帶動的蝴蝶右翅
昨天,龍山化工聯堿分廠廠長占苗祥說,他們搬遷的一個原因,是看重臨江工業園區未來便利的物流條件。他們已經有設想,在將來臨江新城的外海港口擁有自己的碼頭。這樣一來,工廠生產不可或缺的工業鹽及煤,就可以從蘇北等地走京杭運河、過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進入錢塘江,再經未來的杭甬運河二通道,直達錢塘江外海碼頭。同樣,他們的成品也可以少走一段公路、鐵路。
組建于2003年3月的蕭山臨江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達160.2平方公里,是大江東區域中面積最大的新城。其發展定位是“以先進制造業為主,融商貿、物流、居住、辦公等城市功能于一體的花園式海港新城。”
蕭山區交通局長俞渭成說,這座錢塘江南岸、緊鄰杭州灣入?诘奈磥硇鲁,有一項至關重要的基本規劃思路,就是臨港經濟功能區,也就是通過對港口的重點開發,帶動周邊區域整體開發,形成以港口物流、海洋裝備、臨港產業為核心的臨港經濟區。
在地圖上,臨江新城形如杭州這只蝴蝶的右翅,其騰飛之基礎,則是水運物流。
“浙江第一碼頭”的興衰寓言
水運物流一直是杭州經濟的一個支點。當下提出“低碳水運”時,也有人提議重建“浙江第一碼頭”,那是杭州水運業曾經興盛的標記。
同治三年(1864年),紅頂商人胡雪巖捐銀10萬兩,在望江門渡口五里外的南星橋三廊廟,建造了船渡碼頭,對往來旅人實行分文不取的“義渡”,最終發展成現在的“浙江第一碼頭”。
南星區域,原本就是杭州市老城區南端交通樞紐,上世紀80年代,由浙江第一碼頭通往蕭山的輪渡,日渡客量最高曾達10000多人,年輸送旅客4000多萬。每天凌晨3點開第一班渡船,候船的人總是排到100多米的長隊。
它一直興盛到錢塘江上架起一座座橋梁、高速公路逐漸聯網貫通,在1998年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不久,“浙江第一碼頭”前那四五百米長的華麗廊橋也永久步入歷史的塵埃。
“我覺得重建這個想法,更多的是著眼于紀念和旅游意義吧,不會對杭州陸上交通分流起很大作用。”市民代表徐富根說。
一個港口盤活整個康橋
相比于“浙江第一碼頭”,三里洋碼頭的興盛,或更有現實觀照意義。
昨天下午16時許,堆積如山的鋼材昭示著這個華東最大鋼材物流中心的繁盛——即便是2008年港口貨運吞吐量平均下降6%,這里也僅僅只下降1.67%。
三里洋所在的康橋區塊,恰好是公鐵水三路的匯聚點。2008年,三里洋碼頭所在的整個運河港口康橋區域,鋼材吞吐量達1200多萬噸,以運輸量為30噸的貨車計算,就此緩解了近40萬輛車次的通行。然后,又以碼頭和市場為依托衍生了一條較為完整的以鋼材為主的物流產業鏈,輻射浙江、江蘇、福建等周邊地區。
按照港口每萬噸吞吐量創造GDP120萬元、對地區就業貢獻26人的標準,運河港口康橋區域僅鋼材物流一項,就創造了GDP14.4億,帶動地區就業3.12萬人。港口興盛更帶動了整個康橋區域的道路、港口等公共設施建設,以及關聯行業如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代理、信息、口岸……
一個港口,盤活了一整個區域。
而由城區錢江、運河、蕭山、余杭四港區,和富陽、桐廬、建德、淳安、臨安等縣市五港區組成的杭州港,2009年完成貨物吞吐量7605萬噸,已占全杭州貨物運輸總量的1/4,并且每年都在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