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戰略運輸預見性研究少需整合三軍資源
2010-3-22 1: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李海軍
戰略投送能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特別是軍事能力的重要標志,是掌握和保持軍隊行動自由權的重要基礎。如何加強戰略投送能力建設,已成為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當前我軍戰略投送能力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理論研究滯后,對實踐指導作用有限。近年來,我軍戰略輸送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從總體來看,“人唱我隨”的現象比較突出,事后總結式研究多,超前預見性研究少,原創性探索研究少,理論先導作用和現實指導作用有限。
力量建設薄弱,指揮管理機制不夠科學。與美俄日印等國軍隊相比,我軍的投送力量建設薄弱。加之我國奉行積極防御戰略,強調謀求共同安全,軍交運輸力量發展以應對本土防御為主,戰略運輸能力特別是海空投送能力薄弱。指揮手段上,與美軍依靠“全球運輸網絡”實施軍事運輸的動態可視與全程可控相比,我軍運輸指揮信息化建設標準不統一,軟件系統不兼容,技術水平仍在低層次循環。
后備力量不足,交通動員機制不夠完善。各國歷來重視后備力量建設,通過制定一系列法規把地方運力納入到戰備體系中,使民用運力的征用法制化,從而建立起軍地一體、常備不懈的戰略機動力量。而我軍的戰略后備力量薄弱,動員機制上更不夠完善,嚴重制約平時和戰時的快速轉換。
在現有情況下,要科學確定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的重點。一是依托國家交通運輸資源,發展軍民融合的戰略投送力量。戰略投送是陸運、海運、空運三位一體的大規模、大建制跨域、跨疆投送的戰略行動,必須依托國家戰略運輸力量,建立軍地一體的戰略投送力量體系,這也是世界軍事強國提升軍隊運輸能力的普遍做法。在我國海空運輸力量發展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應進一步發揮鐵路運輸的優勢作用,并隨著海空運輸事業的發展,整合利用民用航空、海運資源,在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載工具建設中貫徹國防要求,建設軍地一體的運輸力量體系。
加強海空投送能力建設,發展軍隊自身的戰略投送“拳頭”。美俄等國的運力資源很豐富,但仍非常注重軍隊自身運力建設。與之相比,我軍的海空投送力量十分薄弱,裝備建設落后,必須以海空投送為重點,以陸上特種裝備運載工具為補充,建設軍隊的投送“拳頭”。
二是建立順暢高效的指揮管理機制,提升戰略投送指揮效能。指揮管理機制是否順暢高效,是戰略投送能力強弱的關鍵。應按照三軍一體、軍地一體的建設目標,改革完善現有體制,建立統一規劃、歸口管理三軍運力的工作機制。應積極探索戰略投送力量建設與使用新模式,建立能統一管理全軍運輸力量,又能統一調度軍地運力的指揮管理機構,形成管理、使用一體化的運行機制。
此外,還需樹立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并改革完善駐交通沿線軍代表體制。
要加強戰略投送能力建設,必須從富國強軍有機統一的大局出發,統籌協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走出一條既適應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又符合我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戰略投送能力建設路子,確保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有效履行;并在大力發展海空戰略投送力量的同時,建立健全戰略投送指揮與動員機制;建立與部隊作戰樣式、投送方式相適應的軍政民一體指揮長效機制,按照作戰需要,整合三軍運力資源,加強運輸機構與作戰機構的橫向聯系,在戰略層次成立聯合運輸指揮機構,統一協調軍地運力的指揮使用和發展建設,真正實現對戰略投送力量的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使用。
而軍代表體制是一個寓軍于民、軍民結合的體制,是“軍民融合”式戰略投送模式的集中體現,需要在現有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改革發展。在機構設置上,向航空運輸、航務運輸傾斜。在職能調整上,由組織協調單一方式運輸向組織協調多種運輸方式轉變,由組織協調點線保障向區域保障轉變,由組織協調為主向組織協調與實體保障并重轉變。在隊伍建設上,組建專業裝卸保障部(分)隊,提升軍代處的綜合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