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誠信”
2010-3-15 2:1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林振強
圍繞代收貨款而衍生的問題,我們很容易聯想到 “誠信的缺失”。那些因貨運企業卷款潛逃、拖延返款等等而遭受損失的發貨方,往往會痛斥貨運企業 “沒有誠信”。而貨運企業在遭遇客戶故意刁難、刻意壓低運價之后,心中對其憤憤不平的也是 “誠信”二字。然而,缺少正規合同的保障,沒有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物流市場的 “誠信”能經受多大的風浪呢?
其實,如果深挖代收貨款廣為接受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是由于相當多的發貨方對收貨方的不信任,才有了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想法。然而,由于面對眾多的收貨方,他們無法親自上門收款,于是才有了與貨運公司的代收貨款合作。因此,各方合作的基礎并不是建立在 “誠信”的堅石上。不過,由于多次的合作,發貨方與貨運公司漸漸有了默契,才有了相互信任的 “感覺”。但這種信任,是無比脆弱的。因為對于撕毀口頭約定的物流方來說,自己并不會付出多少代價,甚至還會因此而 “占得便宜”。
面對代收貨款帶來的亂象,不僅要從各種監管制度上加以規范,更要盡快加強企業信用評級工作,使 “誠信”兩個字更有價值。對于公路貨運業來說,推進物流企業信用評級更顯急迫。社會信用程度低,信用評級工作不健全,不僅已嚴重損害了行業形象,也成為了我國物流企業貸款難的原因之一,從而限制了物流企業融資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發展壯大。
只有使物流企業真正走上信用評級的軌道,使信用水平不斷提升,才會使 “誠信”化為無形的資產與實力。那時,第三方物流企業便可以與客戶相互促進——以自己的抵押或信用作為保證,借助現代金融創新支付方式與信息網絡,推動發貨客戶選擇物流企業代收貨款業務,只有滿足了發貨方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才能提高廣大貨主對物流企業的信任度和認可度,也才會放心地接受其提供的增值服務,使其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