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改試驗區
2010-3-15 2: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曹英 □張琴琴)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對資源型地區的經濟轉型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山西代表團建議盡快設立山西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為同類資源型地區的轉型發展探索改革經驗、思路和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袁玉珠、張根虎、張崇慧等認為,山西作為全國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為全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長期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導致產業結構畸重、安全事故頻發、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以及城鄉居民收入較低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嚴重,亟須國家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加以扶持、引導。
據了解,山西近年來已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方面做出諸多努力和探索,具備了一定的試驗基礎。去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九個部門在山西進行了專題調研,就“試驗區”的設立進行了總體評估。
對于“試驗區”的建設,山西提出從產業結構、發展方式、發展動力、資源型區域以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安全發展水平等六個方面實施轉型發展,建立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轉型發展的制度體系和動力機制,推動大型能源集團和主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取得重要進展,推動文化旅游和現代物流業成為戰略性主導產業,促進多元化支柱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我國新階段深化改革開放、探索新發展模式和新體制模式的重要途徑,其政策核心是體制創新。對于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體制機制創新,山西已經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一是礦產資源開發管理體制機制。在礦業權管理模式、共伴生礦礦業權一體化、礦山企業采礦權退出機制方面實現新突破;通過設立礦產行業準入制度,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等建立礦產資源高效、安全開發的監管體制;同時形成合理的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交易與收益分配機制,建立煤炭穩定基金。
二是低碳經濟導向下產業優化升級的體制機制。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等調控措施建立資源型產業集約高效發展、衰退產業援助及退出、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和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
三是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即建立開采前的生態環境評估與服務付費制度、開采過程中的即時修復與補償制度、開采后的礦區生態恢復制度以及礦區生態恢復補償的核算、評價和管理制度。
四是礦山企業和衰退產業社會保障體制。主要是資源型企業補充保險制度、“老工傷”醫療保障補償機制和資源開采行業強制特種保險制度。
五是資源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設立資源型城市建設補償機制、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和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體系完善資源型城市功能的體制機制,同時建立礦城協調、以礦補農以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
此外,在金融支持、投資體制、財政轉移支付、科技、人力支撐方面建設推進轉型發展的支撐與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