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航母時代即將來臨
2010-3-14 20:0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實習記者 路寧
如果盤點我國能源界2009年的大事件,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絕對榜上有名。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山西煤炭資源整合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隨著山西煤炭改革接近尾聲,河南和內蒙古這兩大煤炭資源大省(區)的煤炭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有專家預測,備受業內關注的煤炭整合運動,有望在虎年席卷全國。
改革范圍:從一省到全國
2009年年底,隨著山西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接近尾聲,河南和內蒙古這兩大煤炭資源大省(區)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目前,山西的煤炭改革已經進入收尾階段,河南即將出臺煤炭企業整合方案,此外,2009年躍居我國產煤第一大省的內蒙古,今年也將加大小煤礦整頓力度,產能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將全部退出市場。
業內人士預計,2010年備受關注的煤炭整合運動,進入虎年之后,有望席卷全國。
之前的2009年10月份,河南省副省長張大衛在一次發言中透露了河南煤礦整合信息,更加堅定了人們對河南將步山西后塵進行煤炭整合的判斷。“其實這種理解并不準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一位工作人員曾對外公開表示,河南的礦產資源整合是全國最早的,而在河南的礦產資源整合中,煤炭又是首當其沖。
事實上,河南煤改要早于山西,其起點可以追溯到1997年,本輪煤改是上述幾輪的承續。
從2004年開始,河南就率先對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進行整合。經過這次將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為主要目標的整合后,河南省煤炭骨干企業占有及控制的資源達到全省的90%以上,產量占全省的80%以上;河南的小煤礦數量從原來的1569個減少到508個,每個煤炭企業生產能力提高到15萬噸/年以上。
河南省煤炭骨干企業也按區域就近整合,最終形成了以平煤集團、義煤集團、鄭煤集團、鶴煤集團、焦煤集團、永煤集團為主體的7大煤業集團。
實際上,除了河南外,內蒙古、山東、陜西、新疆等地都將先后進行煤炭產業的大重組、大整合,不出意外,未來的煤炭格局將形成地域特點顯著的產業集中格局。
“事實上,其他省份的煤炭整合速度將比山西更快。”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表示,一方面,其他省份將參照山西經驗,有了先行案例;另一方面,山西煤炭整合,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復雜利益,其他省份的煤炭整合利益關系相對簡單些,這也有利于煤炭改革的加速進行。
2月24日,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表示,2010年,中國煤礦整合的速度仍然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山西在去年大舉合并煤礦之后的產量恢復速度,將是今年國內供應形勢背后的關鍵因素。河南等其他產煤大省計劃在2010年推進各自的行業整合計劃。國家能源局近期預計,今年各省的整合計劃可能會使國內煤炭產量增長率從2009年的12.7%下降至5%。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各省煤企的整合加速,煤炭集中的提高,一方面,煤企將在煤電博弈中占據優勢,這也將加速煤電聯運步伐,提高終端用戶的生活、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煤電一體化趨勢今后也將加速。“煤炭全國加速整合,是大趨勢。”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煤炭整合,煤炭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有助于煤炭資源的良性開采,同時能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改革方向:規模由小到大
早在2009年4月,山西省發改委主任李寶卿就曾對媒體表示,這一輪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根本目的是提高山西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事實上,也是被逼無奈之下的決斷。
有資料顯示,山西煤監局對近兩年國有大礦與地方小礦的產量和百萬噸死亡率進行比較,地方國有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國有重點煤礦的3.8倍,而鄉鎮小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則高達國有重點煤礦的11.3倍。此外,大量中小煤礦資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這意味著每采1噸煤要破壞和浪費4噸資源,按中小煤礦年產3.5億噸煤計算,每年要破壞和浪費約14億噸的寶貴煤炭資源。業內人士表示,考慮到資源浪費和安全事故問題,山西省煤炭整合勢在必行,晚改不如早改。
“山西干部形象地概括了小煤礦的‘四大害’,破壞生態、浪費資源、草菅人命、腐蝕干部。”山西省煤炭工業廳廳長王守禎介紹說,煤炭工業是典型的高危行業和資源、資本密集型產業,必須走大企業主導、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發展的路子。他舉例說,目前美國年產煤10億噸左右,排名前4的公司產量占70%;印度年產4.5億噸煤,1家公司就要“包干”九成。
大量小煤礦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門很難準確掌握全省煤炭的實際產量,導致稅費流失嚴重。
在30年的小煤礦發展進程中,一些小煤礦在采礦權人未經法定變更的前提下,多次非法轉讓;有的煤礦經營者私下簽訂投資協議;有的煤礦在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情況下,引進外地投資者盲目經營;更有抱著“炒一把、撈一把”想法的外地游資總是鉆空子試圖非法“買礦”或“賣礦”;極少數外地投資者受利益驅動,為了取得小煤礦的實際控制人地位,甚至不惜花費“黑錢”。久而久之形成了采礦權人、法人代表、非法承包人、私下投資人、實際控制者十分混亂的“治理格局”。細心的人會發現,前些年發生安全事故的多數就是這種關系復雜、管理混亂的煤礦。
“有水快流”的小煤礦辦礦體制,使得小煤礦產權和行政隸屬關系十分復雜。資深煤炭專家、原煤炭部副總工程師郝鳳印認為,我國過去近30年“有水快流”的辦礦體制,是服從上個世紀后20年經濟翻兩番戰略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是一種帶有過渡性、權宜性質的體制安排,并不代表世界煤炭業的發展潮流。”
此外,不少煤礦存在的少報和瞞報產量、超能力生產等違規行為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因。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山西煤炭資源整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省礦井由2600座減少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個減少到130個,70%的礦井生產規模達到90萬噸以上,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淘汰,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煤礦整合重組協議簽訂率已達到98.5%,兼并重組主體到位率達到96%,采礦許可證換證率達到90%,被整合重組煤礦符合條件的正陸續復工復產,保留礦井技術改造有序進行,部分資源枯竭、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井正在實施關閉。
而且,隨著整合工作的開展,山西省煤炭產量達歷史最高水平,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全省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同比減少1018人,下降27%。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數下降72%;煤礦事故起數下降40%,原煤生產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0.328。
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指出,產量規模是我國煤炭市場準入的主要標桿之一,煤礦超產是我國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掌握煤礦產量,不但是重要的稅控手段,更是政府調控煤炭市場的重要決策依據,“政府應該對違規者進行嚴懲,這是唯一的辦法。”
改革目標:實力由弱到強
重組前山西省僅有1個年生產能力達億噸的特大型煤炭集團,2個年生產能力500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團,單井平均規模只有36萬噸;重組以后,全省將形成4個年生產能力億噸級的特大煤炭集團,3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集團,11個1000萬噸級的集團,還有72個300萬噸級左右的地方集團公司,單井平均規模躍升至110萬噸。
更重要的是,調整后新組建的集團將全部實現機械化綜采,山西煤炭生產礦難頻發和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現實,有可能成為歷史。
經過重組整合后,至2009年底,山西煤炭行業辦礦主體已減至130家,礦井數量由2600座減少到1053座,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已全部淘汰,平均單井規模提升至年產100萬噸以上。山西的下一步目標是,將主體企業縮減至100家左右,這意味著,還有近30家企業將進一步被整合。
數據顯示,內蒙古在2005年就砍掉2000多個小煤礦。整合后,內蒙古煤礦總數由2000年的2009處減少到目前的501處。煤礦平均單產,由14萬噸提高到了目前的100萬噸以上。
此輪兼并,可以促使煤礦全面采用機械化綜采,有人預計,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將減少74%。礦井采區平均回采率也能大幅提高,或許過去采100年的煤炭資源,現在可以延長到200年。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如果全部是大的國有企業把小的民營企業兼并掉,那么從短期來看,好處立竿見影。安全問題、技術問題、回采率問題,都能迅速進步。從中長期來看,還要關注效率問題。煤炭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如果全部國有,國有與國有之間也會競爭,但國企主要還是“以大為先”。由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能源價格整體趨勢走高,降價或少漲價的唯一辦法就是競爭,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