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明打地方債務 實保國有銀行
2010-3-13 0: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兩會”期間,地方債務風險問題再次受到重點關注。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抨擊,去年信貸極度寬松,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激增,可能使銀行產生大量呆壞賬,進而導致整個國家出現財政結構風險和金融風險,中央理所當然應當對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進行調控。不過,近日在地方政府的負債規模問題上,一些學者和研究機構卻發出了兩種完全相反的聲音——悲觀派和樂觀派。
拋出“地方債或在2012年引發中國金融危機”的美國西北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史宗翰近日強調,“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債務都可能成為壞賬。”根據史宗翰的研究,預計明年中國政府總債務與GDP比值將高達96%,這遠遠高出中國官方20%左右的數據。他認為,高企的未納入統計的地方政府債務將是最大隱患。由于隱性地方債的存在,中國將可能在2012年面臨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銀行會出現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賬,而信貸失控可能使通脹在2012年超過15%,使經濟持續下滑至少兩年。他表示,粗略估算地方債總額中將近1/3會成為壞賬,而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債務都可能成為壞賬。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將可能拖累中國經濟增速約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作為國內券商投行老大的中金公司卻開始為地方債務風險“平反”。中金公司在8日發布的宏觀經濟周報中顯得較為“樂觀”。中金公司稱,“‘地方債務危機’論言過其實。”報告認為,盡管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問題值得關注,但中國政府負債率仍處于國際上最穩健的水平。報告估算,2009年地方融資平臺新增債務約2.8萬億元,過去5年合計新增債務5.6萬億元,但即使考慮地方融資平臺的5.6萬億元負債,中國政府的總負債也不過占GDP的43%,低于絕大多數主要國家水平。報告稱,中國的高儲蓄(60萬億元儲蓄總量相當于GDP的180%)、欠發達的債券市場,以及高達35萬億元的國有資產,為政府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化解債務問題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對于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安邦從去年5月開始就一直強調,信貸狂潮下的地方債務急速擴張風險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實際規模是個“黑箱”。而隨著中央對地方融資平臺調控政策的加碼,現在一些機構又開始爭得不亦樂乎,以中金公司最為典型,并可能影響未來政策走勢。但在我們看來,這些爭論明顯的抓錯了要點,在數字上的計算游戲實在沒必要糾纏!不論樂觀派還是悲觀派,都是圍繞負債額、占GDP比重、中國的儲蓄額等來說事,但這是典型的書呆子看法,根本不是決策部門考慮的重點。
安邦認為,從絕對意義上講,中國政府當然并不怕負債,因為中央政府掌握了全國的資源,但現在中央政府擔心什么?怕的是地方負債把銀行拉下水。十多年來,中國銀行業剝離了數萬億壞賬,剛剛搞了一些國有銀行改革,現在再弄出幾萬億壞賬,很可能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這是中央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地方負債問題,政策調控肯定會搞下去。今年搞,還算是防患于未然;明年搞,意味著再放任地方擴張負債一年,到時候可能就來不及了!
例如,去年以新增1.1萬億左右貸款高居同業新增貸款量榜首的中國銀行,其被地方政府壞賬拉下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據中國銀行內部人員透露,次貸危機之后,很多人不敢放款。中國銀行看到其與其他國有銀行之間有差距,于是采取了逆周期放貸的方式,想用業務擴張的方式來占領市場的擴張性戰略。他們的考慮是,如果未來經濟恢復,中國銀行將從中獲利頗豐。但是,這是一種賭博式的經營方式,如果經濟出現反復,則問題較大。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近日強調,中國的銀行應把“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說不斷地擴張。很顯然,這是在給中國的國有銀行老大們敲警鐘。中國的金融體系能跟美國的金融體系一樣抗風險嗎?如果中國國有銀行不是靠著壟斷的天然優勢,不是仰仗吃息差的固定利潤,真要放到公平的市場競爭洪流中去拼一拼,恐怕日子就不會這么好過了。
結論:
在我們看來,對于地方政府負債,其實現在要爭論的并不是一個數字規模的問題,而是如何防止地方政府不把中國銀行業拉下水的問題。實際上,從地方政府大干快上“保增長”、搞融資盛宴的勢頭看,倘若繼續放任地方債務的“瘋狂”,那么中國銀行業新一輪不良資產潮將為期不遠,中國金融體系的基座也可能因此而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