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認證培訓

基于浙江省食品質量安全的封閉供應鏈模式研究

2010-2-7 0: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羅振華
    隨著人們消費食品結構的變化和營養意識的提高,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但是國內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卻層出不窮,國外針對我國出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也頻頻發生。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一個食品安全問題,更是整個食品供應鏈的問題。正是因為食品供應鏈在運行的環節上出現了多處致命的漏洞,才導致了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由此,封閉供應鏈順應而生。
    食品封閉供應鏈是以食品安全為目的,通過管理制度規范和管理模式創新確保食品從原材料種養殖生產到銷售終端處于多層次的監督管理和檢測之中,最終實現食品消費安全的供應鏈系統。
    食品封閉供應鏈由農業生產、加工、包裝、流通到消費等不同環節構成。而食品質量安全的管理與食品封閉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有密切的對應關系。由于食品質量安全危害可能進入任何一個階段的食品供應鏈,因此全過程的監控與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它同時具有門檻性、統一性、相對穩定性、可追溯性等特征。
鏈條加長 風險增大
浙江省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逐步提高,但對食品安全現狀和監管工作的滿意度有所下降。消費者對浙江省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現狀存有諸多不滿。
    農業生產作為整個食品供應鏈的源頭,直接影響著食品安全。而目前,浙江省農業生產中卻存在著土地、水源質量,農藥和各種增產、催熟的生物、化學激素的使用,工業廢料和排放物對農產品種植、養殖過程的污染等不利因素。
    其次,由于生產環境不符合衛生標準、生產企業對食品質量與衛生的控制意識較弱、一些加工企業的生產原料有毒有害、過期變質以及濫用食品添加劑等情況的存在,使得食品加工環節也出現了不少安全隱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近80%的食品企業都是個體私營企業,1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2%,這也成為影響食品加工環節安全的一大隱患。
    至于食品物流環節也是問題重重。由于食品物流系統優化工作難度大,冷鏈設施建設落后,再加上食品專用運輸工具與倉庫缺乏,使得目前許多食品由非專業的食品儲運企業進行儲運,許多食品在儲運過程中由于溫度、濕度、儲運時間、儲運環境等原因導致變質或被污染。
    而在食品銷售環節,作為食品主要集散地的農貿市場,其食品安全管理仍面臨很多問題。不規范的行為主要包括超范圍、超劑量使用添加劑、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等。最安全的渠道超市,則由于管理問題以及設施設備問題也會導致有危害食品進入銷售。
    在銷售過程中,食品安全品質正經歷著從“看得見”的因素 (如顏色、氣味等),到能借助工具檢測到的因素 (如病原菌、農殘等),再到現有技術條件下難以快速檢測的因素(如轉基因)的變化過程。消費者受到相關知識水平以及信息不對稱等的限制,很難對食品品質進行評價,有效地自我保護。
    結合以上分析,食品供應鏈越來越長、環節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也越來越復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增加食品風險發生的幾率。
封閉供應 完善監控
    結合浙江省食品安全實際狀況,可以發現建立起浙江省食品質量安全的封閉供應鏈監管模式已經箭在弦上。
    而要真正構建起一條食品安全的封閉供應鏈,不但需要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還需要建立食品可追溯管理機制,以及健全的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
    據了解,為避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早在2004年12月,浙江省就已建立起了由6個監管機構組成的省食品安全委員會。這些機構統一組織、協調、管理與省食品安全相關的所有工作,并且通過全省各監管部門的進一步分工。
    通過此舉,省內食品安全情況有所好轉。但是由于各部門利益的沖突及現實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一旦遇上緊急情況或是新的食品事件仍然不能很快并且有效地處理。
    鑒于此,應該完善省食安委在食品安全質量監管機構,同時,省食安委在制定全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時,也應更進一步的明確分工,對于好幾個部門都有責任管理的領域,可以建立一個申請制度,由省食安委同意批準后才能給予監督管理權限,這雖然在程序上多一個步驟,但比起各個部門全巢出動檢查經營者的成本要低得多。
    至于建立食品可追溯管理機制,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是以食品加工企業、政府機關、第三方機構以及交易市場等作為追溯體系的經濟主體來提供一些基礎的數據,形成一個基本信息庫,進而對基礎信息進行專業化收集、整合和處理,構成監管平臺的核心內容,最終以終端查詢機、網絡、電話以及短信等多種方式為企業、政府、公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從而減少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不對稱性。
    而在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這一問題上,目前,浙江省的預警只局限于在相關食品信息網站上發布一些檢測公告、預警信息簡報等內容,而并未對食品質量不安全因素采取系統、高效的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筆者認為,建立健全浙江省的食品質量安全預警機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要建立一個預警分析系統。一般的預警分析系統包括指標模塊和分析模型模塊兩部分。指標模塊主要是設置食品安全隱患的評價項目,2009年杭州市建立了食品質量指數體系,由代表品選擇、代表品檢測、銷售情況調查、關注度調查、指數計算及發布的幾部分構成。分析模型模塊包含兩部分,一是風險分析子系統,二是專家評估子系統。
    其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反應機制,包括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預警和快速反應,做到立即報告、迅速介入、科學判斷、妥善處置。浙江省在食品藥品安全“十一五”規劃中已建立了省、市、縣、重點鄉鎮四級食品安全事故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食品安全應急反應和多部門共同協作的食品安全快速反應聯動機制。
    (作者系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流通技術學院書記)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