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漁業經濟總產值突破600億元 實現三跨越
2010-2-7 0: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9年,我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大關,達到604億元,同比增長10.6%,漁業產值增加值占全省農業總產值增加值的14.3%,居全國內陸省份之首;水產品總產量突破200萬噸大關,達到205萬噸,居內陸省份第二位;水產品出口創匯達1.64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額達1.3億美元,同比增長31%,繼續位居全國內陸省份第一;全省漁民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大關,達到7046元,凈增652元,高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近2000元。
打破出口壁壘創匯逆勢增長
2009年,當春的腳步踏上贛鄱大地,帶來的卻是料峭寒意——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水產品出口尤其是三大支柱產業的鰻魚、小龍蝦等造成巨大沖擊,出口價格下跌,訂單減少。一季度,全省水產品自營出口額減至1104萬美元,同比下降了50.4%。
省漁業部門會同銀行、商檢、外經貿等部門聯手出招:在水產品出口大縣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示范區,開展水產養殖備案基地GAP認證,有效應對國際市場貿易技術壁壘,降低經營風險;為應對輸美小龍蝦反傾銷案,省漁業部門支持江西鄱陽湖四海國際水產集團聘請美國律師團,美國商務部重新審理小龍蝦企業時,最終裁決給予該集團零關稅待遇,擴大了產品在美國市場的覆蓋率。去年,這家水產集團小龍蝦出口額達3000余萬美元,同比翻了兩番多,一躍成為全國同行業龍頭老大。
為幫助企業解決歐洲鰻出口退稅問題,省農業廳會同省商務廳向國家有關部門請求延續歐洲鰻出口退稅政策;針對進口國越來越苛刻的各種技術貿易壁壘,出口企業紛紛在進口國設立銷售公司,規避了市場風險,扭轉了一季度量額雙雙大幅下降的被動局面,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全省水產品出口出現大幅回升,并成為全國水產品出口增幅最大的省份。
企業做強做大漁農大獲豐收
圍繞產業發展、漁(農)民增收的目標,快速推進是我省現代漁業發展最大亮點之一。
濱湖重點漁區“三萬工程”(即萬畝以上連片標準化池塘改造、畝均銷售額和養殖戶人均純收入超萬元)和丘陵地區“千萬萬工程”(千畝以上連片標準化池塘改造、畝均銷售額和養殖戶人均純收入超萬元)亮點紛呈。全省4.6萬畝池塘基本達到了“池成方、埂成型、路成條、樹成行、渠成網、灌可進、排可出、入能通、出能暢”的標準。平均畝產量增加330公斤,畝增收節支1705.5元。
為調動漁民的養殖積極性、我省把維護漁民物權、解決漁民小額貸款的抵(質)押物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全國率先全面完成了養殖證核發。
面向兩個市場(即國際市場和國內超市),主攻“三大”系列產品(即廚房食品、熟食冷凍食品及方便即食食品),各地提升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好戲連臺。江西東海食品有限公司投資4800萬元,引進世界一流技術和一流設備,在廣豐縣興建了全球第一條標準化淡水魚糜及其深加工生產線,今年精深加工可達1.5萬噸;江西四海鄱陽湖水產集團與香港水產商會、廣東順德國通物流及深圳物流等合作,在龍南縣興建了供港淡水魚中轉中心,成為江西供港農產品的又一條重要綠色通道,也是國內第二條供港淡水魚直通通道。
“龍頭”乘勢昂頭,產業勢力驟增
“水產業只有上規模、上水平,才能做大做強!1月31日,在江西省鄱陽湖壹號漁業集團,縣水產局局長王克振觀點鮮明。這家全省首個水產企業集團于去年組建后,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水產種苗繁殖基地,建立了水產種苗—養殖—飼料加工—休閑漁業—產品銷售等完整的產業鏈,有26個水產品獲得了國家有機水產品品牌,集團全年實現產值1.4億元。
組建大型水產集團是水產業發展的方向。各地聚集生產要素,引導企業整合優勢資源,組建了江西映紅漁業集團、宜春三高綠劍農業集團等水產集團。目前,全省共有10多家集水產加工、流通、養殖為一體的水產集團正在組建中。在一批水產集團的推動下,全省水產龍頭企業實力增強,帶動農民致富能力增強,拓寬了我省水產品的流通渠道。去年,我省省外銷售水產品達76萬噸,外銷產值近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5%和10%,水產品外銷量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我省水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和漁民收入的增加。(易建平 本報記者 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