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永川加快長江上游航運發展促進內陸開放建設

2010-2-27 20: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國際航運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航運中心建設是國家戰略。中央繼批準成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之后,又將重慶定位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這在世界內河發展歷程上前所未有。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概念和城市功能定位,航運中心發展迄今,已歷經數百年,其對經濟社會的帶動和提高城市地位的作用舉世矚目。
一、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重大戰略意義
重慶因水興市,在西部內陸地區獨具水陸空綜合交通優勢。當前,重慶作為全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正全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長江溝通東中西部地區,形成沿海與內陸聯動開發開放新格局,實現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等重大戰略的需要;是加快西部地區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步伐,調整和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形成沿江產業帶并帶動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是構建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降低社會綜合物流成本,引領交通運輸向低碳方式轉變的需要;是實現率先發展長三角地區通過長江向內陸腹地延伸發展,把重慶建設成為“準沿海”城市的需要。
二、國際航運中心的內涵和發展模式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正由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轉變,航運中心建設和發展作為航運強國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其形成條件和內涵有基本統一的認識。航運中心的形成與國家大力支持、世界貿易的出現、區位優勢、集裝箱樞紐港口、全球化港口運營、功能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成熟的航運市場、高度開放的自由港政策等直接相關。其內涵是一個城市的概念,其所在城市必須是國際化港口大都市,取得眾所公認的航運樞紐地位,并以其作為主要依托和中心平臺拓展功能,進而向周邊區域乃至全球施加輻射影響;主要內容是航運市場、航運產業和航運服務體系;核心是將航運行業提升到航運產業的高度系統發展;最終目標是主動參與資源與生產要素在國際國內的綜合流動與配置。
在世界公認的主要國際航運中心中,基本模式有四種:一是以倫敦為代表的兼具以提供航運服務和市場交易服務為重要內容的服務型國際航運中心;二是以鹿特丹、漢堡為代表的以直接經濟腹地為主要服務對象和本國外貿直達運輸服務為主的腹地型國際航運中心;三是以新加坡為代表的以國際貨物中轉及其相關服務為主的中轉型國際航運中心;四是以上海為代表兼具中轉型和腹地型共同特征的復合型國際航運中心等。
三、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一)發展方向
盡管重慶已經具備了建設航運中心的基礎,但地處內陸,與成熟的國際航運中心相比在諸多航運服務要素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應當借鑒各種類型航運中心特點,結合實際,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建成具有內陸特色的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即內陸型航運中心。其發展方向:一是集裝箱樞紐港的地位得到增強。利用三峽成庫后形成的深水航道,擁有可常年停靠5000噸級及以上船舶的一大批現代化、成規模的集裝箱樞紐港口,成為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集裝箱集并港。二是綜合運輸體系完善便捷。以長江深水航道,依托鐵路、高速公路、管道、航空等各種運輸方式組成的便捷順暢的現代化立體集疏運系統,發展“無水港”,成為西部地區運輸組織管理中心、物流中心和多式聯運中心。三是游輪旅游產業具備國際品質。重點發展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打造一批世界內河一流品質的豪華游輪,建成長江上游最大的游輪母港。四是現代航運服務業發達。以信息、交易、咨詢、金融保險、法律為核心,形成與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配套服務的航運與口岸服務中心,形成大宗貨物儲運基地,工業半成品和制成品展示、采購、交易中心,為大西南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服務。五是航運政策高度開放。以支撐內陸開放高地為目標,充分發揮保稅港區優勢,在臨近港口的區位上設置國際物流基地,通過保稅優惠、加工增值和離岸退稅等政策服務,有效促進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出口加工和航運產業的發展。
(二)功能定位
較其它航運中心依托的城市相比,長江上游區域處于工業化大發展階段,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將長時間以貨物貿易和物流服務為主。近期主要有五大功能,分別是裝卸和存儲功能,水水和陸水中轉功能,先進高效的港口物流功能,口岸、金融、信息等航運綜合服務功能,旅游客運及游輪經濟功能。遠期向綜合資源配置功能拓展。從國際經驗看,航運中心的資源配置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航運資源配置,成為全球或區域內生產與服務管理控制中心,主要通過航運企業和航運服務龍頭企業在全球或區域范圍內配置航線、航班和航運服務的網點。二是產業資源配置,主要通過樞紐港建設,吸引臨港產業資源的集聚,以及通過集疏運系統建設和物流輻射能力,引導產業梯度轉移。三是貿易資源配置,主要通過高度開放的政策,發展國際貿易、國際采購等服務。四是人才資源配置,吸引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包括航運及其相關人才),解決航運中心人力資源問題。
四、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定義及發展目標
(一)定義
在長江上游地區,以重慶為核心,依托稠密的集裝箱班輪航線、便捷的公路和鐵路網以及高效運轉的保稅港區,溝通國內、國際市場,服務大西南,實現航運產業要素聚集、航運服務體系完善、航運市場繁榮規范,并以航運產業作為核心紐帶,將重慶建設成為促進相關資源最佳配置、帶動長江上游地區系統發展的國際化港口大都市。
定義解讀:(1)航運中心本質上是一個城市的概念,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就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港口城市。(2)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的核心是將航運行業提升到航運產業的高度系統發展。(3)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必須以重慶作為主要依托和中心平臺,主要圍繞重慶市的功能展開,引領和輻射周邊區域。(4)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主動參與資源與生產要素在國際國內的綜合流動與配置。
(二)發展目標
1.形象目標
港口:長江上游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集并港、大宗散貨及滾裝汽車中轉港、最大的豪華游輪母港。航道:重慶長江水域常年通行5000噸級船舶及萬噸級船隊。航線:高密度的集裝箱班輪航線。船舶:實現運輸船舶現代化。航運服務:依托保稅港區和航運與口岸服務中心,建成服務體系完善的航運要素高度聚集區。人才:全國內河航運人才高地。
2.具體指標
到2012年,基本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框架。全市港口貨物通過能力達到1.5億噸、集裝箱500萬標箱。五級以上航道里程達到1518公里,航道達標率80%。船舶運力達到500萬載重噸,貨運船舶平均噸位1500噸,干線貨運船舶平均載重噸位達到2000噸,以3000-5000噸級船舶為主力船型。周邊地區經重慶港中轉的貨物達40%,外貿貨運量水運所占比例穩定在80%以上。基本建成航運與口岸服務中心。水運年綜合產值500億元。
到2015年,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初步形成。全市港口貨物通過能力達到1.8億噸,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700萬標箱。五級以上航道里程達到1700公里,航道達標率90%。5000噸級船舶成為主力船型;周邊地區經重慶港中轉貨物穩定在50%以上;航運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水運年綜合產值700億元。
到2020年,全面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全市港口貨物通過能力達到2.2億噸,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1000萬標箱。5000噸級單船及萬噸級船隊常年通行重慶長江水域。五級以上航道達到1952公里,航道達標率100%。周邊地區經重慶港中轉的貨物達60%以上。長江干線貨運船舶平均載重噸位達到3000噸以上,5000噸級以上船舶成為主力,全面實現船舶現代化。水運年綜合產值1000億元。
五、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戰略舉措
根據重慶區位優勢和航運要素在城市總體空間布局,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將形成“一帶、一區、一圈”空間布局形態。即以長江為支撐的沿江臨港產業帶,以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為主體的航運服務功能集聚區,以航運、鐵路、公路、管道和空港等各種集輸運方式形成的航運中心經濟輻射圈。緊密圍繞航運中心空間布局形態,從基礎設施、運輸裝備、相關行業配套、服務體系等方面推進“九港三江兩網一區一船隊”(即江北寸灘等9個大型港口物流園,長江等3條高等級航道,鐵路、高速公路網,航運要素聚集區和一支現代化的船隊)建設,積極培育航運交易市場,大力引導航運產業發展,促進金融、貿易中心形成。具體戰略舉措如下:
(一)組建航運與口岸服務中心,增強航運輻射和集聚能力
借鑒上海航運交易所和天津航運服務中心成功經驗,組建重慶航運與口岸服務中心。健全和完善口岸綜合服務系統,形成與航運相配套的集金融、貿易、口岸、法律、船代、貨代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航運中心服務體系;打造“區域無障礙”通關環境,建成集海關、檢驗檢疫、鐵路、航空等各類信息資源于一體的電子網絡數據交換平臺;建立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形成航運信息交換系統,擴大對周邊省市的輻射和對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
(二)充分發揮保稅港區作用,形成航運高端服務區
實現保稅港區高效運作,與西部地區銜接互動,資源共享,全面發展港口作業、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展示、離岸金融等業務。大力引進國內外各類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區域管理總部、結算中心、服務中心落戶重慶。
(三)以“九港三江”為抓手,全面提升航運基礎設施水平
重點建設“九港”,分別是江北寸灘、果園、萬州新田、涪陵龍頭港、南岸東港、江津仁沱、九龍坡黃謙、永川朱沱及忠縣新生9個集港口裝卸、物流和臨港產業為一體的長江上游最大的港口物流樞紐園,促進港口和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并重打造主城朝天門、豐都名山等支撐長江三峽國際精品旅游帶的高檔次旅游碼頭。建成以長江干線、嘉陵江和烏江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干支聯動高等級航道體系,推動長江干線小南海樞紐、嘉陵江和烏江全江渠化工程和三峽庫區重要支流航道開發建設。
(四)打造長江中上游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船隊,提高核心競爭力
充分發揮5000噸級為主力船舶在長江上游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形成高密度的集裝箱班輪航線,適應國際貿易大通道建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企業集團,力爭3-5家國際性航運企業集團在重慶成立區域總部,成為重慶市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提升水運企業綜合競爭力。
(五)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鞏固和拓展航運中心輻射圈
以構建國際貿易大通道為重點,完善高速公路、鐵路網絡,建設深入西部內陸“無水港”,全力打造溝通西北東部、西北中部、西南中部、西南南部四條綜合運輸大通道。重點建設成渝復線、蘭渝、渝陜、渝昆、重慶至防城等高速公路;蘭渝、渝昆、成渝城際、渝懷鐵路復線等鐵路干線。加快建設空港,打造重慶國際化航空樞紐中心。優化綜合集疏運體系,完善港口與高速公路網、干線鐵路的銜接,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航運中心輻射圈。
(六)大力引導臨港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沿江臨港產業帶
利用水運優勢,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加快形成沿江產業帶。編制臨港產業目錄,充分發揮沿江區縣產業優勢,以大項目、大企業、大園區為載體,加快臨港工業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的培育,推進臨港工業基地的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沿江上下游產業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臨港產業帶。
(七)促進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形成,與航運中心形成良性互動
實現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三位一體共同發展。加快建設以要素市場為重點的現代市場體系,營造一流水平的貿易發展環境;促進長江上游地區銀行機構總部、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總部基地”建設;大力引進保險機構,促進各類保險機構在重慶積聚。
(八)加快航運人才培養,成為全國內河航運人才高地
形成多層次航運人才培育體系,支持高等院校學科建設和航運復合型人才培養,加強同國際國內專業機構合作,提高重慶在航運業的知名度和話語權,成為國際國內航運人才高地和集散中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