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提價自救,須慎行
2010-2-14 22: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實習記者張金永本報記者王亞彬
新一輪的鐵礦石談判開始,寶鋼、武鋼等鋼企代表重回“一線”,與全球三大鐵礦石企業談判,但談判進程仍舉步維艱。此種被動局面由來已久且原因眾多。在礦石談判屢屢陷入被動的情境下,任何不利于談判的消息一旦出現,都會引發國人的極大爭議甚至憤恨。
每次鐵礦石談判前夕,由寶鋼領銜的國內鋼鐵巨頭出臺的月度或季度價格都會牽動國人的敏感神經。2007年11月20日,寶鋼產品提價,下一年度鐵礦石漲價65%;2010年1月10日,寶鋼再次帶頭提高產品出廠價格,此舉激怒了國人,“白眼狼”“賣國賊”等的激烈言辭頻頻傳來,人們開始認為正是寶鋼不適時機的提價行為成為導致鐵礦石談判不利的重要原因。最終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寶鋼2月份無奈放棄提價。
事實上,鋼企提高產品出廠價的行為,表面上是對鐵礦石談判前景不看好的一種表現,是提前補救鐵礦石漲價造成利潤下滑的“自救”行為,但實際又反映出,鋼企對未來鋼材需求是看好的,而這恰恰正中鐵礦石巨頭們的下懷,為其叫漲鐵礦石價格提供口實。這種引發整個產業鏈連鎖反應的提價究竟是在“救自己”還是“咎由自取”?
鋼企提價的原因是什么?鋼企根據市場行情提高其主要鋼材產品出廠價格,本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提價,并波及相關用鋼行業,應該是在根據供求關系及生產成本等實際情況下來進行的,當前鋼鐵行業的需求并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好轉,在這種情況下不顧實際硬要提價只會給下游行業造成巨大的壓力,這也是寶鋼漲價飽受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鐵礦石談判的關鍵時期,鋼企提價更應該慎之又慎。
包括寶鋼在內的國內鋼企屢屢在礦石談判前夕漲價,很大原因在于他們已經做出了鐵礦石漲價的預期,這種行為美其名曰是因為鐵礦石談判不利,提高產品出廠價格以彌補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和企業即將面臨收益的下降。
因鋼企的“自救”提價帶來的“蝴蝶效應”很可能引起這個行業的不利變化。鋼價的提高導致鐵礦石價格水漲船高,鐵礦石價格的高漲導致鋼企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出廠價格提高,最終導致我國鋼鐵行業乃至相關行業競爭力的下降。
也有專家認為,在市場經濟中,以企業自身發展強大為出發點的做法不能說有錯,但是站在行業全局來看,若企業的個體行為損害了全局利益,不利于行業長遠利益,那么這種行為就不可取。
最為重要的是,個別鋼企的提價行為往往成為要挾中國以提高鐵礦石價格的砝碼。我國在鐵礦石談判中處境被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鋼企“心不齊”“各懷鬼胎”,追逐短期利益,“舍大家,保小家”的“散沙”行徑。
反觀鐵礦石巨頭,他們屢次在鐵礦石談判的緊要關頭,或制造供不應求、生產供應不上的假象,或不斷放風礦石漲價預期,在輿論戰方面搞的風生水起。相形之下,我們在談判細節和斗爭經驗方面還很不成熟。
在鐵礦石談判的關鍵時期,國內鋼鐵行業應該“統一意見、一致對外”,而不是只想著“自保”。
我國是鐵礦石進口大國,倘若在鐵礦石的談判中,能夠做到顧全大局,一致對外,其結果定將呈現另一番情景;反之,不免會有“咎由自取”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