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民生倒逼轉型 三次產業協調并進
2010-2-10 23: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早春二月,室外寒意陣陣,而坐落在青陽鎮徐霞客大道旁的嘉茂國際花鳥園內卻是春意盎然、在鋼結構智能玻璃溫室里,球根海棠、吊掛金鐘等11類400多個品種的花卉懸掛在空中,競相開放,營造出一片美輪美奐的花海。每到周末,游客絡繹不絕,用餐、品茗,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貴花卉和珍稀禽類,暢游其中,不亦樂乎。最近,花鳥園還被無錫市園林旅游局推薦為“上海世博體驗之旅”的景點之一。
這個集觀光、旅游、銷售為一體的花鳥園,是江陰升泰現代農業園的一期項目,由利安達集團投資8000多萬元興建,是江陰“工業反哺農業”的又一亮點。花鳥園運用目前世界上領先技術和節能環保設備大規模栽種名貴花卉和喂養珍禽鳥類,有效實現了高效益、低能耗、零污染,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轉變、提升農業創新能力,推動了農業旅游的發展。
以民生需求倒逼經濟轉型提升,以經濟發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在幸福江陰建設過程中,江陰確立了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相互促進提升的理念。2009年,江陰三次產業在協調并進中奏響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最強音。
農業,“小比例”做好“大文章”
2009年,江陰提出了實施“不開發區”的戰略,在以澄南地區為主,規劃建設總面積120平方公里的徐霞客農業生態旅游區,其中核心區20平方公里,區域內80%是用于現代高效農業和生態保護的不開發區域。不開發區域,并不是不開發,而是強調高效益的農業開發、高水平的工業開發、高標準的旅游開發和高品質的人居開發。市委書記朱民陽稱:“強化‘不開發區域’原生態保護,關鍵在于放大生態、旅游、文化的優勢,重點發展高效農業和旅游業,力爭在蘇南發達地區率先走出一條農業產業主導、自然生態優先、文化科技支撐的發展道路。”
農業在江陰的經濟總量是“小比例”,但“三農”問題是“大問題”、“大課題”。“小比例”并不意味著棄而不管,恰恰相反,決策層的意圖是“小比例”要做好“大文章”,“小比例”更要精心“耕耘”。
在推進幸福江陰的進程中,江陰發揮經濟強、企業強的特點,積極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引導工業資本投入農業,形成了以工投農、以工辦農、以工扶農、以工帶農、以工富農、以工促農、以工補農等工業反哺農業的“七種模式”,去年全年共完成“三資”投農10.2億元。現代高效農業要現代的管理思維,江陰將工業管理的理念“移植”到發展農業上,大力實施萬頃良田、產學研合作、綠色蔬菜、農業旅游、生態園建設、特種水產養殖、優質果品、花卉苗木、農家樂、村莊整治等十大示范工程,有效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2009年,新制訂農業地方標準5個,新增名牌農產品1個,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萬畝,農業規模經營比例達到74%,糧食生產實現連續7年大豐收。江陰市還大力發展農業銷售平臺、觀光旅游、科普教育、餐飲娛樂等,建成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農業旅游景點。2009年,江陰農民也成為現代農業風生水起的受益者,人均純收入達到13300元,增長11%。
工業,轉型路上“猛踩油門”
7日上午,在法爾勝國家金屬線材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檢測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的一個項目——特大橋梁用高強度、耐久型纜索材料,進行老化試驗。去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法爾勝的外貿量銳減44%。
但集團總裁周江心里有底:“有核心技術,有自主知識產權,不怕沒有訂單。”國際需求下降了,國內需求起來了。2009年,全國70%的大橋采用了法爾勝生產的纜索。法爾勝輸送帶用鋼繩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50%,國內市場份額更是高達80%。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落戶,進一步提升了法爾勝的研發能力和技術輻射能力。目前,企業已先后起草8個國家標準、4個行業標準,“法爾勝”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9年,法爾勝上繳稅金首次突破10億元。
傳統產業高新化,是2009年江陰加快經濟轉型的“重頭戲”。通過對傳統產業實施分行業指導,制訂專項政策加快產業集群和產業升級,引導企業大力實施標準、品牌、專利和設計戰略,全市有99個企業參與制定國際和國內行業標準,有71個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目前,江陰已經形成了特種金屬冶金、高檔紡織服裝、中央空調等十多個全國最大的生產出口基地。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全市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3%。
8日下午,吉鑫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格外忙碌,企業為3兆瓦以上風電機配套的大功率部件項目剛剛正式投產,就獲得了來自美國和日本市場總額近5億元的訂單。從6年前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機械小廠,借科技創新之“蛹”,“蝶變”為一家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專業風電產品制造企業,現已牢牢占據著風電鑄件國內70%以上、國際2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目前全球最大風電部件鑄造企業。2009年完成開票銷售15億元,上繳稅金9000余萬元。
風電產業是江陰近年來涌現的特色產業之一。江陰的發展思路很明確,要實現永續發展,一方面要實現傳統產業高新化,另一方面還要實現新興產業的規模化,做好“提升”和“開源”兩篇文章。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太陽能、風電、新材料、現代醫藥等一大批特色產業迅速崛起。
江陰還把今年確定為“新興產業培育年”,大力培育和壯大新興戰略性產業。全市啟動實施新興產業“445計劃”:即用4年時間,到2013年重點打造4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和5個百億級新興戰略性產業園區。旨在通過實施“445計劃”,把全市工業中新興產業所占的比重從2009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3%,每年提高5.25個百分點。
服務業,轉型升級拉長“增長極”
年關將至,位于澄江街道的地區總部經濟園二期建設仍是如火如荼。園區功能定位明確、設施健全,不但吸引了江陰本地大企業總部入駐,還獲得了很多外地和外國企業的青睞,佳兆業城市綜合體、弘揚大廈、澄江商會大廈、華方科技大廈、青年公社大廈等一批項目紛紛簽約進駐,項目總投資達50億元。此外,揚子江大廈、澄星大廈、陽光大廈、江蘇住建、美國瑞聯置業等多個重點在談項目正加快跟蹤落實。
江陰以工業經濟強盛長踞百強縣“第一方陣”,但是,如何在做強工業的同時,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江陰在轉型路上的新探索。去年,江陰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8%,比上年提升了1.02個百分點。做好轉型這篇大文章,突破口之一是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江陰“三箭齊發”,重點發展道口經濟、港口經濟和服務外包產業,并把發展港口經濟作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突破口,打破原有4個鎮的組織、管理和運行模式,合并設立臨港新城,以港口帶動物流、以物流促進商務、以商務推動制造。2009年全年完成物流增加值205億元,增長15.2%,江陰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運量分別達到1.05億噸和75萬標箱,分別增長20.13%和49.3%,提前實現“億噸大港”目標,躋身全國第五大內河港。新增服務外包企業88家,完成服務外包業務總額2.1476億美元。同時,加快推動制造業中服務環節的分離,鼓勵制造環節“走出去”,研發環節“留下來”,做強地區總部特色經濟,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
實施港城互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使江陰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加快了人口結構的優化,并帶動整個城市結構的優化。而強有力的功能特色支撐是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依托,眼下,江陰正在全力構建融入上海的軌道交通、城市文化軟實力、不開發區域保護“三大戰略支撐”和對接上海楊浦區的創智楊浦、緊密聯系浙江大學等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打造實用管用的柔性人才庫“三大智力支撐”,全力推進產業發展模式由自我發展向戰略合作、由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