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貿企業積極加入出口信保
2010-1-9 11: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從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與中國信保上海分公司聯合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2009年由出口信用保險直接拉動的上海出口達到20億美元,使上海出口的降幅減少1.2個百分點,帶動和保障30萬個與出口相關的就業崗位,增加稅收2億元。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商委主任沙海林在會上坦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的外貿發展遇到了嚴峻挑戰,上海也不例外。“不過,危機不會影響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進程。相反,危機給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去年年初,中央和上海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為了穩定外需,國務院于去年5月專門制定了6項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根據這項政策,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對840億美元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進行了分解,安排給上海市的承保規模是57億美元。
“出口信用保險政策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為上海外經貿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沙海林表示,2009年全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已達到59億美元,完成國家安排規模的103%。其中,大型成套設備出口的承保規模達到11.2億美元,占全國的17%。
據了解,金融危機使出口收匯風險明顯上升,出口信用保險解決了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的問題。上海宜華實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宜華實業作為金山區的紡織品出口重點企業,產品主要銷往歐洲、日本等10多個國家,年產量達800多萬件。2009年,公司發展經歷了最艱難的一年:訂單減少和價格競爭加劇使公司發展壓力重重,收匯風險增加又影響了業務部門承接訂單的信心。
“有單不敢接,是大部分出口企業在危機中的真實感受。”
上海宜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陸金光告訴記者,尤其是去年6、7月間,一家合作10多年的歐洲集團公司宣布破產,使宜華的經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風險。
陸金光說:“幸運的是,我們公司在去年5月把所有的出口業務都向中國信保進行了投保,從而使我們公司避免了一次重大損失。與此同時,上海的幾家同行企業,因沒有相應的收匯保障措施,在這次危難中血本無歸。經過這場應收賬款危機的洗禮,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出口信用保險的重要性。”
與陸金光有著同樣經歷的,還有上海新聯紡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黃勤。她告訴記者,紡織品出口貿易本來利潤率就低,再加上許多外銷員都認為自己的客戶已經做了很多年,壞賬的可能性不大,要在原來基礎上再增加保險成本,大家意見不少,因此2005、2006年公司每年的保險額一直沒超過500萬美元。
2008年初在美國次貸危機初露端倪的時候,與該公司合作多年的一家具有30多家門店的美國公司和一家很大規模的日本公司相繼宣布破產保護。受此沖擊,新聯紡明顯感受到出口風險。
“危機可以摧毀你,也可以成就你,關鍵是你如何應對。”黃勤表示,“危難關頭,中國信保上海分公司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建議,幫助員工提高了風險意識,現在大家在觀念上已經徹底從‘要我保’轉變到‘我要保’,2009年1月至11月公司進出口額達到3.52億美元,同比增長0.34%,其中出口2.87億美元,同比增長4.3%。除了規避風險外,出口信用保險還可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我們通過保險融資解決工廠預付款問題,利用出口信用保險成功向銀行融資700萬元,解決了工廠的資金瓶頸;有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撐,我們大膽開拓了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去年1-11月這兩個市場的出口額分別增長了75.49%和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