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供應鏈流程與績效
2010-1-7 22:0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第八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上,首次在國內公布了CSCMP流程標準第二版,分析了升級版的流程標準與供應鏈績效考量相銜接的內在機制。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危機凸現供應鏈領袖的角色
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給物流與供應鏈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提供了提升和發展的機遇。按照全球著名物流專家的說法,擁有強有力和靈活性供應鏈的企業,將引領業界率先走出危機。
隨著2009年全球供應鏈年會的召開,以“創意·工具·方法論”為主題,全球供應鏈領袖們探討了物流和供應鏈在危機中的角色和地位問題。包括供應鏈基礎、供應鏈現實問題、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新興市場、全球外包與采購、庫存管理與需求計劃、利用經濟下滑優化供應鏈、服務水平與現金流的均衡、精益制造、供應鏈流程優化提升、新趨勢下的危機管理、吸引人才與留住人才、供應鏈領導藝術、供應鏈績效指標、供應鏈協同、第三方物流戰略、運輸-挑戰時代的供應鏈聯系、倉儲創新等二十多個主題,均將重點放到了物流和供應鏈在危機中的地位和角色方面,并從不同的角度,實現了創新和突破。
最佳供應鏈是適應市場需要
財富 500強巨頭沃爾瑪以管理超級供應鏈聞名于業界,其全球供應鏈能力成為隱藏在連鎖零售背后的成功利器。沃爾瑪的目標,是打造市場上最好的供應鏈,而不是“世界級”的供應鏈。他們在全球范圍管理供應鏈的績效,應對超級規模的配送網絡和物料處理的挑戰,通過EPC與RFID的應用,通過供應鏈定制和優化,建立了可持續目標與里程碑。
全球供應鏈發展的目標,是打造市場上最好的供應鏈,也就是滿足市場要求的供應鏈。沃爾瑪在海外門店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會針對在每個地區核查情況,分析諸如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地方性法規、資產利用率以及風險等因素。在印度,沃爾瑪的倉庫很小,也沒有實施自動化,只有貨架和叉車,因為那是客戶所能消費得起的;在日本,沃爾瑪則運用分揀系統、射頻揀貨、自動起重機和輕負荷倉儲系統等技術。每項技術都是以保持一定的產品質量為目標的。
供應鏈成本決定制造業變局
金融危機迫使制造業轉向供應鏈尋求核心競爭力支持,而從全球范圍考慮從供應商到最終客戶的全供應鏈成本,成為制造業變局的基本考量。從供應鏈的角度,不僅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決定生產地點的選址,交付周期、客戶服務水平運輸成本、倉儲成本、交易費用等。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制造業出現了從“離岸”向“近岸”轉移的趨勢。出于加快交付周期、應對全球供應鏈風險的考慮,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制造業出現了向接近最終消費者轉移的趨勢。LG從中國移至墨西哥的主要因素,一是通過NAFTA自由貿易區避開關稅壁壘因素,二是考慮了交貨周期。
卡夫食品作為240億美元的公司,采用了收入與現金流的平衡方法,實現了服務與現金流的平衡。由于供應鏈服務水平的提升,會加大供應鏈的成本,因此,卡夫通過設定供應鏈服務水平與現金循環周期的平衡點,實現了服務與成本的優化。
供應鏈技術融合
自從美國國防部和沃爾瑪在2004年全球物流年會上公布RFID實施計劃之后,以RFID和商品電子編碼技術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迅速展開。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形成了以“物聯網”為標志的新的概念體系。
隨著美國和歐洲標準化組織合并成為全球標準化組織GS1,2007年,GS1/EPC推出了RFID企業實施標準,并在北美40家企業開始實施,這個意義可以跟2004年推出了二代RFID(RRIDGen2)技術標準同樣重大。硬件與實施標準的統一,RFID、EPC、Internet、GIS、GPS構成了使物體能夠溝通連接的網絡,形成了“物聯網”的概念。預計未來10年,物聯網將得到長足的發展,改變供應鏈的運營方式與效率。
低碳與綠色供應鏈
經濟危機也強化了環境意識。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降低碳排放、打造綠色環保供應鏈的重要性。打造綠色供應鏈主要有降低排放和提高供應鏈效率兩個途徑來實現。
在降低碳排放方面,是建立起“碳儀表板”,控制所有供應鏈環節的碳排放,在采購、制造、交付等供應鏈環節,建立起監控體系。包括使用可持續循環材料的產品,引入相應的技術降低運輸、倉儲、港口裝卸等環節的排放。發展多式聯運也是實現低排放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方面,業界提出了“精益就是綠”的口號,從供應鏈的管理流程中消除浪費。包括采用供應鏈分析軟件和供應鏈網絡設計軟件,在最小的環境代價和成本代價的基礎上,盡可能提高運輸工具的效率。
新標準注重與績效考量結合
隨著21世紀以來供應鏈管理流程與績效量手段的成熟,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編制了《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CSCMP的《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致力于幫助企業確認供應鏈操作流程中的差距,提供一個通用的工具和指南。業界可以借助這個工具,確定供應鏈流程中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將注意力集中到可以驅動最大收益的提升努力上。這些結果也可以與供應鏈上的其它組織分享和比較,以提升供應鏈的總體效果。
CSCMP《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包括計劃、采購、制造、交付、回收、執行6個部分。其中,計劃部分包括供應鏈計劃、供需協同、庫存管理兩個2級流程;采購部分包括戰略資源外取、供應商管理、采購、進向物料管理4個2級流程;制造部分包括產品設計工藝、伙伴和協作、產品或服務協同、制造過程、精益制造、制造基礎設施、支持流程等7個2級流程;交付部分包括訂單管理、倉儲/完善、流程整合/延遲、交付基礎設施、運輸、電子商務交付、管理客戶伙伴關系、售后技術服務、客戶數據庫管理9個2級流程;回收部分包括收貨和倉儲、運輸、維修和翻新、溝通、管理客戶預期5個2級流程;執行部分分為戰略和領導藝術、競爭性標桿管理、產品/服務創新、產品/服務數據庫管理、過程變異與控制、度量、技術、業務管理、質量、安全、行業標準等10個2級流程。
2009年9月22日,在CSCMP芝加哥年會上,CSCMP發布了《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第2版。第二版將原來的5個流程,修改為10個流程,分為5個基本流程和5個支持流程。5個基本流程分別是“建立愿景與戰略”、“產品與服務開發、管理”、“產品、服務營銷”、“產品、服務交付”、“客戶服務管理”,5個支持流程是“人力資源開發”、“信息技術管理”、“財務資源管理”、“環境與健康管理”、“知識與變化管理”。新版流程標準增加了40%新的內容,包括最新出現的工具和方法論,實現了與開放的績效考量指標體系的對接。 (本文內容來源于第八屆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