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救市后遺癥”可能將在2010年顯現
2010-1-5 18: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去年11月9日,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對中國經濟帶來的沖擊,政府果斷宣布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出為期兩年、總額達4萬億的刺激計劃,并公布了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為核心的10項具體措施。從目前情況看,今年中國經濟實現8%以上增長已無懸念。但今年政府“四萬億”猛藥,“保增長”效果顯著,“調結構”卻不盡如人意。對今年中國經濟表現,莊健以4句話評價:“內需強勁增長,經濟明顯復蘇,結構調整緩慢,通脹預期增大”。中國經濟以政府投資為龍頭,帶動內需強勁增長,迅速企穩回升;但工業占比高、投資份額大等結構難題仍未解決,依靠物質投入獨撐經濟大局的尷尬局面沒有改變;同時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資產泡沫膨脹過快,并有發生惡性通脹的危險。
“保增長”與“調結構”是今年中國經濟的兩個主線。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報告稱,在“四萬億”政策下2009年中國經濟“調結構”的目標非但沒有實現,反而問題更突出。投資與消費的矛盾更加凸顯,過快的投資增長加劇產能過剩矛盾,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也引發對投資效率的擔憂。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不僅傳統的鋼鐵、水泥、氧化鋁、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過剩加劇,一些新興產業和高端產業,如太陽能板、風力發電設備的生產也出現嚴重過剩,“一放就亂”問題再度顯現。
總之,我們認為,2010年將是我國解決救市后遺癥的一年。作為“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我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調整與轉變亦到了不得不加速的關鍵時刻。我國若保持當前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不轉變,未來在世界將無立足之地。因此今年將是我國經濟從“量變”向“質變”轉化、奠定未來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關鍵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