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信息化資訊

從企業流程角度看離散制造業信息化

2010-12-7 15: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總體而言,離散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遠低于連續制造業,這其中與離散制造業自身的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嘗試運用企業流程分析理論來對離散制造業自身特點就行解讀,以期找出提高離散制造業信息化水平的對策。

   在制造行業中,離散制造業信息化不成功的例子遠較流程制造業更多,其信息化水平 -

也遠較流程制造業低。在離散制造業,上軟件的成功率只有約15%,遠低于其他行業的67%。大多數宣稱完成了信息化改造的離散制造業實際上最重要的生產部分根本沒動,也不敢動。深究之下,不見得是廠商無能、軟件弱勢,而是離散制造業實有其特殊之處。

   一、離散制造業的概念及信息化現狀

   制造業按其產品制造工藝過程特點總體上可概括為連續制造和離散制造。相對于連續制造,離散制造的產品往往由多個零件經過一系列并不連續的工序的加工最終裝配而成。加工和銷售此類產品的企業可以稱為離散制造型企業。離散制造型企業一般都包含零部件加工、零部件裝配成產品等過程。它們的最主要特征為:生產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發生物質改變,只是物料的形狀和組合發生改變,即最終產品是由各種物料裝配而成,并且產品與所需物料之間有確定的數量比例,如一個產品有多少個部件,一個部件有多少個零件,這些物料不能多也不能少。按通常行業劃分屬于離散行業的典型行業有機械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家電制造業等等。例如屬于生產資料生產的機械、電子設備制造業,屬于生活資料生產的機電整合消費產品制造業。在這類企業中,有些企業偏重于零部件制造,我們稱之為離散加工型企業;有些偏重于裝配,我們稱之為裝配型企業;有些則加工和裝配都主要由自身完成,這類企業無論大小,相對前面兩類企業來說要復雜一些。整個離散制造業就是由此三類企業相互關連配套而組成的產業鏈網絡。

   信息化在離散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本身包括以下幾個層面,一是設施層面信息化即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網絡硬件建設,在很多企業這些投資都是很順利,也是很有成效的;二是工具層面信息化即在網絡硬件基礎上的工具軟件推廣,比如文檔應用中的文字排版系統、設計過程中的計算機繪圖軟件、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用途工具型軟件等,這些軟件應用不但保障了信息化硬件投資發揮效益,也的確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工具層面信息化還在發展和進步;第三個層面是流程層面信息化,這目前是離散制造業信息化實施的重災區。

   二、從企業流程看離散制造業

   離散制造業中產品的生產過程通常被分解成很多加工任務來完成。每項任務僅要求企業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資源。企業一般將功能類似的設備按照空間和行政管理建成一些生產組織(部門、工段或小組)。在每個部門,工件從一個工作中心到另外一個工作中心進行不同類型的工序加工。企業常常按照主要的工藝流程安排生產設備的位置,以使物料的傳輸距離最小。另外其加工的工藝路線和設備的使用也是非常靈活的,在產品設計、處理需求和定貨數量方面變動較多。與之對應,流程制造業的特點是管道式物料輸送,生產連續性強,流程比較規范,工藝柔性比較小,產品比較單一,原料比較穩定。

   從加工過程看,離散制造型企業生產過程是由不同零部件加工子過程或并聯或串連組成的復雜的過程,其過程中包含著更多的變化和不確定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離散制造型企業的過程控制更為復雜和多變。具體表現為:生產任務多,生產過程控制非常困難;生產數據多,且數據的收集、維護和檢索工作量大;工作流根據特定產品的不同經過不同的加工車間。因每個生產任務對同一車間能力的需求不同,因此工作流經常出現不平衡;因產品的種類變化較多,非標準產品多,設備和工人必須有足夠靈活的適應能力;通常情況下,一個產品的加工周期較長,每項工作在工作中心前的排隊時間很長,引起加工時間的延遲和在制品庫存的增加。

   在IPAPI.ORG全球推廣的企業流程分析理論中,Break Point 被用來描述一個流程的結束點部分,它可以表現為人與人交接、人與系統交接、系統與系統交接,具體形態如下圖所示。

   企業流程重組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盡量的消除企業流程中的Break Point,這樣才能實現信息流的無縫傳遞,減少出錯的機會,提高響應能力,便于隨時監控。在上述的三種Break Point形態中,系統與系統類型Break Point是最容易消除,只需要通過系統對接實現數據的直接交換即可;而另外兩種類型則有因為了人的介入,必須首先考慮能否通過企業流程重組消除人的介入,從而加大了消除難度。

   分別以一家機械加工廠和藥劑生產廠為例,假設他們都各有15個工序,也就意味著兩家企業都至少有14個Break Point。對于機械加工廠而言,15個工序意味要在15個不同的車間進行,需要進行物理的轉運和人員之間的交接;而對于藥劑生產廠而言,完全可以在一個車間內完成所有15個工序,不需要進行物理低點的轉移和人員的變換。 

   總體而言,離散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遠低于連續制造業,這其中與離散制造業自身的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嘗試運用企業流程分析理論來對離散制造業自身特點就行解讀,以期找出提高離散制造業信息化水平的對策。

   具體如上圖對比所示。對于機械加工廠,即使信息化也仍然需要15個車間和15個操作人員;而對于藥劑生產廠,可以通過一套先進的數控設備實現1個車間和1個操作人員,從而消除了所有的14個Break Point。通過該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離散制造業中的工序之間的Break Point從目前來看可以說是無法消除的,除非未來徹底機械化(比如用機器人來轉運和代替操作人員)。

   正是由于離散制造業的特殊企業流程特點,該類型企業的產能不像流程型企業主要由硬件(設備產能能)決定,而主要以軟件(加工要素的配置合理性)決定。同樣規模和硬件設施的不同離散型企業因其管理水平的差異導致的結果可能有天壤之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離散制造型企業通過軟件(此處為廣義的軟件,相對硬件設施而言)方面的改進來提升競爭力更具潛力。

   三、離散制造業信息化的對策思考

   1、完整全面的企業流程重組(BPR),這也是目前信息化的普遍模式。它可以從根本上消除企業流程中的Break Point, 優點在于可以最大化的激發企業的動力,缺點在于一次性投入過于巨大以及帶來的人力資源的不適應。由于離散制造業的人員素質偏低以及流程中的Break Point遠高于其他行業,從而直接導致BPR難度過大,工序之間的break point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以至于無法直接消除,很大程度上得依賴員工素質的提升來彌補。實際結果也表明該策略并不適合目前階段的絕大多數離散制造業,這也是造成離散制造業當前信息化現狀的主要原因。

   2、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切實地從企業自身特點出發,通過企業流程分析找出當前急需加強的瓶頸模塊,通過局部的信息化提升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實現效益最大化。比如有的企業瓶頸在于生產計劃制定,可以上生產管理系統;有的企業重在運輸物流,可以上供應鏈系統;有的企業重在產品數據轉換,可以上PDM;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該種對策從理論層面是有缺陷的,不符合書本理論;但卻是最實用的;目前絕大多數信息化實施成效顯著的企業都是因為切實地認識到了現實和理論的差距,抓住了核心問題,從而取得了收益最大化。

   其實上述兩種對策,并不是完全對立的,準確的說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未來和現實的關系。在我國目前的離散制造業現狀和當前技術背景下,只能也只有先關注于瓶頸模塊,提升競爭力,在經濟變革大潮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而后隨著人員素質的提升以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再慢慢擴大信息化程度,最終實現對策1所描述的愿景。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