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助推我國經濟率先走出“低谷”
2010-1-26 14: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海關總署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迅速制定了《海關總署關于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并不斷完善、狠抓落實,優化海關監管服務,支持企業應對危機,助推我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走出“低谷”。
分類通關實施分類通關改革試點以來,上海海關在平均查驗率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查獲率大幅提升45%,平均通關速度提高30%以上,海關關員人均日接單審核量顯著下降,實現了企業與海關“雙贏”。
分類通關改革就是海關綜合貨物和企業信息,對低風險貨物的報關單證由計算機快速審核,與之相反,高風險貨物的報關單證則由海關實施重點審核,貨物也將被重點查驗。2009年5月,海關總署決定在北京、天津等15個海關開展出口貨物分類通關試點改革。隨后又在黃埔等海關試點進口分類通關改革。
宜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海關事務部主管陳剛給記者算了本企業發展賬:“第一是成本賬。因為海關通關效率提高了,使企業花在通關方面的成本降低了。第二是效率賬。通關效率的提高,使企業物流部門能更合理更快地配送的各個環節。第三是信譽賬。通關效率乃至物流效率的整體提升,使我們有更充分的把握完成訂單,對企業信譽的提升有莫大的幫助。第四是文化賬。海關的守法便利原則促使我們企業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誠信守法的健康企業文化。這四筆加在一起,就是一筆企業發展賬。”
企業在算賬,上海海關副關長聞學祥同樣也在算賬:“第一筆是通關效率賬。目前實施快速驗放的貨物,海關單證作業速度提升一倍,涉及的報關單量占所有試點范圍報關單的86%以上,大幅提升了上海口岸整體出口通關速度。第二筆是人力資源賬。改革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部分審單作業崗位人員被解放出來,逐步向風險管理、查驗物控、后續管理等領域傾斜,保證我們切實將有限的管理資源用在了防控風險的”刀刃“上。第三筆是監管效能賬。通過提高企業分類管理和風險分析水平,加大對高風險單證的監管力度。”
功能拓展 “三種入區方式測試都很成功,通關手續很簡便,通關時間也很短,最多不到半小時。”正在配合重慶海關進行HP筆記本電腦零部件保稅物流通關測試的全球國際貨運代理(中國)有限公司的關務負責人徐春高興地說道。
由于惠普電腦零部件大多來自沿海的出口加工區,以保稅物流和加工的形式在重慶西永基地組裝后再銷往周邊地區。為滿足企業的通關需求,實現惠普的零部件與重慶關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有效對接,重慶海關為企業量身打造了相關通關方案,并把通關測試放在了具有拓展保稅物流功能的重慶出口加工區。
我國從2000年開始設立出口加工區,區內企業大多從事“兩頭在外”的產品加工。2007年初,經國務院批準,上海松江等7個出口加工區率先開展保稅物流功能和開展研發、檢測、維修業務試點并取得成效。2009年初,試點工作在全國出口加工區全面推廣。
據介紹,自2009年11月27日惠普首批800只臺式計算機硬盤由香港經深圳梅林海關轉關進入重慶出口加工區以來,已有84.1噸、價值483.3萬美元的貨物,分別按一般貿易進口、特殊監管區域間結轉、國內企業出口等3種方式,從香港、上海、江蘇、廣東等地運抵重慶出口加工區,然后根據惠普需要或就地存儲,或轉運至西永微電子產業園。
加貿內銷一場金融危機,加工貿易企業發現原來“洋訂單”也并不可靠。在占全國加工貿易22%的蘇州,眾多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發展難關。
對此,海關率先提出政策建議,改變以往嚴格限制加工貿易內銷的政策為鼓勵加工貿易內銷,并把加工貿易內銷征稅緩稅利息率由6.12%調低為0.36%,進一步簡化加工貿易內銷手續,允許信譽良好聯網企業“多次內銷、一次申報”,為鼓勵加工貿易內銷出實招。
生產上網一體機的佳士達集團由于2009年開發出多種適銷對路的產品,所以內銷業務大幅增長,突破了7000萬美元。其生產的BENQ掃描儀近幾個月市場上占有率穩居第一。佳士達集團進出口部運籌管理處處長莊喬宇告訴記者:“我們的內銷業務增長了,但是緩稅利息比去年還減少了,2009年3月份以來這政策共為我們減少利息支出280萬元。”
而對于蘇州冠捷科技有限公司來說,內銷當月“集中申報”的政策的出臺對其非常受益。業務資源暨進出口管理經理孫昌明:“在市場環境變化難測、產品流向不定的情況下,內銷當月集中申報便利我們大膽地利用保稅貿易方式在市場上搶單,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政策的實施,企業認識到現行加工貿易管理模式的便利性,更為企業減少成本上百萬元。(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