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的定位
2010-1-25 13: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談到上海的高速公路建設,人們的腦海中往往出現“滬嘉高速公路”幾個字,因為這是我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它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而今,上海的高速公路建設由線及網,密度很大。那么,2009 年上海的交通建設規模如何,2010 年的質監工作又有哪些新思路呢?為此,記者專訪了上海市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站長管偉及副站長蘇耀軍。
“兄弟省把橋、路修到了上海的家門口,我們是有壓力的。”
見到管偉的時候已經中午12 點15 分了,他剛剛開完會,并還在商量一份文件的事宜。
面對記者的第一個問題——上海在2009 年和2010 年的投資規模如何,蘇耀軍做了解答。他說,上海的區域有限,目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750 公里左右,在一些外省市,可能有幾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規劃,但上海的路網已經比較密集,總體上已完成了“153060” 的“十五”規劃,按2005 年2020 年的規劃是1000 公里。2009 年,上海市主要完成了申嘉湖(上海段83 公里)、長江隧橋(崇明越江通道25. 5 公里)、滬杭高速改建(莘莊松江18 公里)、滬蘇(上海段7 公里)等高速公路工程,工程量完成約為110 億元左右。上海在2010 年的高速公路、一二級公路建設投入大約為200 億元。蘇耀軍感慨地說,以往都說是“大市政”、“小公路”,現在也是“大公路”了。
管偉對上海的交通戰略地位做了深入分析,他認為,上海的城市交通和別的城市不一樣,外省市主要解決點到點的問題,而上海的特殊地位使它不僅僅要解決點到點的問題,上海本身就成為了交通點。按照中央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思路,由于上海處在長三角的點上,江浙、華東的高速公路都匯集到這里,上海要發揮的樞紐、溝通、連接作用更加明顯。
“兄弟省把橋、路修到了上海的家門口,我們是有壓力的。”管偉毫不掩飾地說。比如,崇啟高速公路現在已經開始建設,江蘇段基本修好,上海段仍在進行中。將來在長江中下游的西線還要建設一個過江通道,這些區域之間的交通連接線將有利于打通地域的差異,縮小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差距。
“我們到底肩負什么樣的責任”
“上海到,橋頭跳。”以往的一句口頭禪曾讓上海質監工作者很無奈。曾在一段時期內,上海的高速公路建設引入多元化投資模式,民間、社會投資人與國有企業的投資各占“半壁江山”,建設速度加快了,但公路工程質量管理沒有相應提高。“公路建設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但政府以外的投資主體往往追求的是投資利潤最大化,對公路的安全性、耐久性、舒適性考慮不足。”而今,這一問題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公路質量有了較大的改善。
在2009 年的交通建設項目中,上海長江隧橋項目通車顯得尤為突出。在監督長江隧橋的項目中,上海市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從質量、安全、環保等方面進行了監管。由于此項目是超規范、超標準的建設工程,沒有現成的標準可以套用,建設風險、技術難度極高。監督站引入風險監管理念,從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前風險預控(風險等級評估、施工方案相應)、施工過程風險動態監控(關鍵風險點實施前條件檢查、重大風險釋放期跟蹤檢查)、施工完成的風險后評估等入手,確保不出現工程結構安全、施工安全隱患。
面對建設工程的高潮,“我們到底肩負什么樣的責任?”管偉提出了問題。“監督機構承擔的是工程安全質量執法者的責任,應該是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具體職責是貫徹落實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要求,對工程參建各方的安全質量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檢查和督促,對發生的事故和違法、違規進行查處。
通過這一年來的實踐,管偉認為,他們的工作正在從工程實體質量監督轉向實體質量與行為質量相結合的監督方式。在參加各方的質量行為監督方面,他們很重視工程現場質量、安全兩個保證體系的建立和運行的檢查,督促、落實、監督其完善,并通過對實體工程的監督抽查看保障體系的落實。在工程實體質量監督方面,他們很重視試驗檢測的監督抽檢,以實實在在的數據說話,比如2009 年完成抽檢7 萬多次,而2008 年是1 萬多次,反映了其監督手段的變化。
雖然人手不夠用是存在的客觀現實,但管偉也提出,人才處處都缺少,所以他們一方面從只抓實體質量監督轉向管理行為的監督;另一方面探索監督標準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既規范了監督人員的工作行為,也提高了監督效率和站內管理水平,實現了監督管理手段的轉變。
“我們要動真格的”
談及對監理隊伍的感性認識,管偉認為,目前的監理市場中,很多總監、駐監、專監的現實狀況不太適合目前的工程要求,監理人員本身的素質需要提高。監理個人的無序流動更是為企業遺留下很多的問題。監理的待遇要提高,監理企業的文化也要建設好。
管偉對監理市場中存在監理人員無序流動、不正當競爭的情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認為這些情況已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他說,交通運輸部提出的“監理人員講責任、監理企業樹品牌”的行業新風建設活動很及時、很必要,應該由監理人員承擔的負責必須由個人承擔,一個不講責任、不講誠信的監理人員,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應該運用信用評價和不良記錄的制度,讓他在行業內沒有生存空間。“現在不誠信的代價太低,要動真格的。”
對此,管偉也欣喜地告訴記者,上海市有關領導已就工程監理工作提出了明確指示,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也已著手制定關于加強建設工程監理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將就監理收費、招投標、誠信體系建設、過程管理等提出新舉措。今后監理投標只評技術標,不評商業標。政府將從管理上保證監理企業的合理收費,為做好監理人員隊伍建設打好基礎。沒有合理的費用,談質量、談安全,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上海市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將堅決按照交通運輸部的要求,按照上海市建委的要求,做好監理誠信體系及招投標的監管工作。如果能這樣加強管理,監理的發展將有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制度的約束和引導,讓好的企業、好的監理人員發展得更好。
“陜西兵馬俑的每個腳底都刻有工匠的名字”上海市目前只有市級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根據建設監管的需求,2010 年將在各個區縣建立質監分支機構。蘇耀軍介紹說,除去上海市中心城區所轄的9 個區外,將在外圍的9 個區縣成立公路質監分支機構。目前實施方案已經上報,將在2010 年落實。
另外,管偉對2010 年的工作新思路也做了介紹。比如,將建立全覆蓋的工程項目從業人員崗位登記制度。目前,公路質監站只做總監登記,今后將對專業監理工程師、監理員進行崗位登記,承擔了哪些項目,具體負責哪些崗位,旁站了哪個部位等。同樣,施工單位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甚至關鍵崗位的操作人員也要進行崗位登記,這樣便于建立質量責任追溯機制。
管偉還講了一個比喻,陜西兵馬俑的每個腳底都刻有工匠的名字,如果制作出了問題就要被追究,甚至被殺頭。但如今,我們的建設者即使做壞了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價,有些監理員在一些工程上出現問題離開這個項目后,在自己的履歷表里就堂而皇之地寫上自己曾參加過哪些重大工程的監理工作,對自己的不良行為卻避而不談。如果建立了誠信體系,有了追溯機制,才能對人員、對企業有足夠的約束力,才能進行管理追溯、技術追溯,最后進行責任追溯。
展望上海市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的今后工作,管偉說:對監督站來說,2010 年是進一步思路創新、制度落實的一年,希望通過這幾年的探索、準備和明年的落實,在2011年上海市的公路工程質量能有一個較大的飛躍,質量監督管理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2009年12月31日,上海閔浦大橋正式通車。該橋創下了雙層斜拉橋最長主跨、最大體積橋梁承臺混凝土一次性澆筑、最粗斜拉索等三項國際橋業的世界紀錄和自主創新成果。(圖片由中鐵武漢大橋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