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浙江進入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黃金期

2010-12-31 13: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國家交通運輸物流“電子樞紐”——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臺在杭州正式投入運行。來自江蘇、上海、內蒙古等16個省區市和中國電信、中遠、中外運、招商物流、中集等知名企業紛紛加盟該平臺共建體系。 
  建設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是浙江省實施交通大物流戰略,力促傳統交通運輸業向現代物流業發展轉型邁出的重要一步。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說,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表明浙江大物流建設正在從深度上加快推進,不斷拓寬。以此平臺為載體,打造全國乃至國際上區域性的物流信息交換樞紐,形成國內物流信息交換的樞紐地位,形成浙江交通物流發展新模式,最終推進傳統道路運輸業轉型升級,推動物流業成為浙江經濟發展新的支柱產業。 
  搭建新平臺 發展大產業 
  全國最長的海岸線、數量最多的海島,以及得天獨厚的寧波―舟山深水良港,使浙江成為不折不扣的海洋大省。如何將海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創新港口服務體系、發展港口現代物流成為浙江決策層的選擇。 
  據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介紹,浙江外貿貨物90%以上通過港口運輸,同時國家又在浙江沿海設立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儲備基地,眾多中央企業紛紛搶灘布局,很多長江沿線地區進出的大宗散貨也通過浙江港口轉運,港口貨物吞吐量持續攀升。2009年寧波―舟山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5.77億噸,居世界港口之首。 
  “推進港航強省、發展海洋經濟必須著眼于推進傳統港口向現代港口特別是港口物流方向轉型,落腳點就是建設港口服務體系。”郭劍彪說。 
  2009年,浙江提出了構建“三位一體”港口服務體系,即在今后一個時期構筑大宗散貨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于一體的港口綜合服務體系。 
  大宗散貨交易平臺,即發揮浙江港口地處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T”形交匯點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煤、油、礦、糧等大宗散貨物流配送,建設以現貨為基礎的有形和無形交易平臺,定期發布商品交易價格指數,滿足浙江經濟“大進大出”的需求。 
  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主要是指以港口為樞紐,完善公路、鐵路、民航和內河航道一體化的陸上集疏運網絡和江海聯運的水上集疏運網絡,向長三角、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拓寬港口腹地,增強港口的集聚和輻射功能。 
  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則是要配套發展以金融、信息等為重點的港口服務業,鼓勵航運金融產品創新,推動政府、企業、航運和服務信息共享互聯,提高港口運營效率和現代化程度,增強港口的國際競爭力,并延伸港口產業鏈,帶動城市經濟、港口經濟的轉型升級。 
  業內人士認為,構筑“三位一體”港口服務體系,實質就是有效整合浙江海洋優勢、開放優勢和市場化優勢,把原來以裝卸生產為主的傳統港口生產,提升為具有資源配置功能、高附加值的現代物流樞紐,標志著浙江現代物流業發展走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 
  面對轉機,浙江各大港口正在從原有簡單的貨物裝卸、堆存服務,轉向現代綜合物流服務,吸引大項目、發展大產業,有效地推動了港口轉型發展,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 
  嘉興港成功引進浙能集團,在獨山港區啟動打造煤炭中轉基地,將新建3.5萬噸級煤炭泊位3個、500噸級內河泊位18個,年吞吐量將可達3000萬噸、堆存能力125萬噸。同時借助海河聯運網絡,打造集煤炭裝卸、分撥、倉儲、運輸、配送于一體的產業鏈。 
  嵊泗港口先后引進并建成了大宗散貨海上減載基地、專業的礦石中轉作業區、洋山深水港區集裝箱碼頭項目等,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將港口建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綜合物流區、長三角航運服務配套區和長江流域大宗散貨中轉儲運集聚區。 
  越來越活躍的浙江港口物流樞紐,串起了由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成的產業鏈,也帶動了運輸、加工、金融、保險等產業的發展和臨港城市的繁榮。 
  完善運輸網 探索大物流 
  10月26日,滬杭城際高鐵正式開通,從上海虹橋至杭州最快只需45分鐘,比此前滬杭既有線最快列車縮短33分鐘。這不僅為上海和杭州兩地的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也進一步完善了浙江的交通運輸網,為大物流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運輸是物流的基礎,要發展大物流,交通運輸網絡是關鍵。”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局局長張平平說,為此,浙江提出交通大物流戰略,力促傳統交通運輸業向現代物流業發展轉型。 
  2009年12月6日,交通運輸部和浙江省政府就共同推進浙江省交通物流發展開展全面合作,在北京舉行簽約儀式,以浙江省為試驗先行區,促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運輸組織,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強政策研究,為全國交通物流業發展創造和積累經驗。 
  在交通運輸部的支持下,浙江積極完善交通運輸網絡。“交通大物流建設,重點是促進貨運企業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型,貨運站場向物流中心、物流園區轉型,以促進傳統的交通運輸業發展向現代物流業轉型”,張平平說,“物流園區已發展成為全省制造業、商貿業和服務業三大基礎業態協調發展的平臺,物流園區取代貨運樞紐將成為一大趨勢。” 
  據了解,目前浙江物流園區建設已形成部、省、市、縣“四級共建”格局,交通物流基地網絡建設全面推進。全省范圍內規劃建設物流園區22個、物流中心60個以上、一定數量的配送中心和200個農村物流站點。截至目前,共完成物流園區投資33.6億元,安排補助資金4574萬元。已建成的物流園區、中心數量達到51個,占全國的7.6%,位居全國第二。 
  其中,“傳化物流”首創的“公路港”物流模式,通過建設運營管理服務、物流信息交易、車源調度、零擔快運、倉儲配送以及配套服務等六大功能模塊構成的公共物流平臺,成功解決了各基地所在區域內制造業、商貿業、服務業三大業態的物流業務外包難、中小物流企業創業發展難、社會車輛停車配貨難等問題,被譽為中國物流行業最具價值的商業模式創新,已被成功“復制”到成都、蘇州等地。 
  據悉,“十二五”期間,浙江物流園區的總投資將達到73億元,重點推進12個省級重點物流園區中7個銜接兩種以上運輸方式的園區建設,推動綜合運輸的發展。到2015年建成屬于國家運輸樞紐和地區性運輸樞紐的交通物流基地24個。 
  信息化建設 引領新發展 
  現代化的物流園區是硬件,信息化的公共平臺是軟件。 
  在浙江傳化物流基地的交易大廳里,巨大的電子屏上不停地滾動著貨運來往信息。正是憑借這塊電子屏幕,4000多輛貨車與480家中小型物流企業提供的逾5000條運輸需求信息實現了快速對接,有效減少了貨車的空駛率,每年降低物流成本約30億元,并能減少碳排放14萬噸。 
  “對物流企業而言,擁有一個互通共享物流信息交換基礎平臺對提高運輸效率、節約生產成本、實現生態低碳發展極為關鍵。”傳化物流總裁姚文通說。 
  事實上,為建設一個具有示范意義的交通物流電子樞紐,浙江交通運管部門以物流信息化為抓手,著力建設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目前,平臺累計完成補助資金投入4000萬元。“平臺”用戶數超過6萬,數據交換總量超過1600萬條,日交換量10萬條,已建成(整合)車貨交易、貨物跟蹤等物流公共應用中心8個,普運、物流基地等物流通用軟件5個,在建倉儲、貨代等接口改造軟件等7個。 
  其中,通用軟件在浙江推廣超過3000家,實現了全省所有小件快運、危險品運輸企業應用管理軟件聯網。相關免費通用軟件在河南、四川、寧夏等省區進行前期推廣,已有35家企業應用,為實現全國聯網奠定了基礎。 
  此外,浙江電子口岸、寧波電子口岸均已和浙江物流電子樞紐進行對接,實現了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信息的互聯。 
  據悉,到2012年末,浙江物流業對經濟貢獻率將超過13%,物流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600億元,物流產業將占服務業的25%,成為服務業的支柱產業。同時,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將降到12%,可累計減少物流成本支出約1200億元,相當于每年地方財政收入增加10%。最新統計顯示,經過三年的推進,浙江大物流建設已走在全國前列,物流成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浙江制造的產品具備更大的競爭力。(本文來源:經濟導報)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