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規則”下的貿易統計困局
2010-12-30 13: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原產地規則”是國際貿易統計和宏觀經濟分析的基石,也是實施一切貿易措施的依據。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產業鏈跨國布局成為常態的今天,這一19世紀國際貿易理論衍生品的不合理性日益凸顯,已不能反映國際貿易的客觀實際。 近十多年來,世界貿易組織一直致力于在所有成員范圍內統一“原產地規則”,但至今相關工作進展遲緩,剛剛完成過半。“原產地規則”的缺陷使世貿組織設想的“統一規則”,有可能面臨未出世便已被淘汰的窘境。
從字面上看,“原產地”是指某一產品的原產國或原產地區。但目前,世界各國對于“原產地”這一概念并沒有統一定義。世貿組織前身——關貿總協定在其主導的貿易協定內并未包含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如何確定產品原產地的具體規定,協定締約方可自由制定自己的“原產地規則”。
締約方“原產地規則”的差異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末集中暴露出來。各方使用規則不同導致涉及原產地的貿易糾紛增多,還有一些締約方利用“原產地規則”漏洞,通過借道第三方出口來規避反傾銷措施。
日益增多的問題使烏拉圭回合談判各方認識到統一“原產地規則”的必要性。1994年,談判各方簽訂了《原產地規則協議》。但協議本身并未解決統一“原產地規則”的問題,而是確立了旨在統一規則的“協調工作計劃”。根據該計劃,各方應在1998年7月之前完成規則統一工作,即在規則使用范圍、“原產地”確認等8個具體方面達成一致。
遺憾的是,由于“原產地則規”的復雜性,規則統一工作進展緩慢。根據世貿組織相關機構今年3月25日公布的最新進展情況,規則統一工作只完成了55%。
由于“原產地規則”在貿易統計中極易造成偏差,很多國家已開始重新審視這一規則,呼吁改革的聲音日漸強大。
針對這一問題,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今年10月15日特別指出,當前實行的“原產地規則”在全球化時代已經“過時”,他呼吁對以這一規則為基礎的貿易統計方式進行改革。
拉米認為,“原產地”、“國民”、“非國民”等概念皆源于19世紀的國際貿易理論,已無法適應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新形勢。如今,“原產地”這一觀念已越來越模糊,一件產品從設計、零部件制造、組裝、到市場營銷,往往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完成,生產依靠的是國際化產業鏈。越來越多的產品是“世界制造”,而不是一國制造。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沿用舊標準將導致統計結果失真,進而使建立在統計結果上的貿易政策出現偏差。
拉米在談到“中國制造”時特別指出,“‘中國制造’實際上指的是‘中國組裝’,一件產品在進入中國進行組裝之前,可能已輾轉多國完成了設計、零部件生產、物流組織等增值過程”。將產品價值全部計算在產業鏈下游國家所造成的統計偏差,會引起國家間關于貿易平衡的爭議,還會造成貿易政策受誤導,使政策效果適得其反。
他借用中美貿易的例子說,兩國貿易統計數據如按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貿易差額將至少減少一半。
最新數據也佐證了拉米的這一觀點,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額達7791.4億美元,占中國同期出口總額的54.7%。外商投資企業貿易順差為1125.1億美元,相當于中國總體貿易順差的66%。據測算,如果改變現行貿易統計中的“原產地規則”,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將下降至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