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的子彈在飛 中國貿易如何求存?
2010-12-30 13: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雙重夾擊之下的中國出口貿易企業步履維艱,在巨大的受迫性壓力面前,中國貿易如何求存? 對內,必須轉型。2010年,“轉型”成為中國經濟最主要的關鍵詞,其中之一就是面臨由外到內的轉型。金融危機的爆發對過去一直依靠外貿拉動的增長模式提出挑戰,過多依靠外需拉動不可持續,靠內需拉動才是穩固的長久之計。世界銀行國際貿易問題咨詢專家趙龍躍表示,前三季度我國外貿出口總體表現可概括為外需減弱、順差縮小,這基本上反映了全年的趨勢。
然而,我國外貿出口創造了大量外匯和國內就業,而內需的拉動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少專家建議,即使現在外需市場不穩定、外貿出口遭遇瓶頸,但不能忽視甚至放棄外貿。因此,應該在努力擴大內需消費的同時,穩定出口。
這也就決定了——對外,必須破墻。仍然以貿易為主要增長點的中國必須另尋出口,而從現階段的努力來看,政府的對外著力主要在四個方面:首先,嘗試貨幣出口。11月24日,中俄宣布雙方決定用本國貨幣實現雙邊貿易結算。當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結算貨幣美元和歐元匯率都劇烈波動時,中國嘗試著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規避風險,并通過擴大本幣結算打破美元主導帶來的不平衡。其次,連接能源出口。9月27日,中俄兩國目前最大的雙邊項目——原油管道工程全線竣工。作為一個資源消耗大國,中國嘗試直接同資源出口大國達成一種能源與金融的戰略聯合。第三,打開非美市場“出口”。今年我國對印度、俄羅斯、南非、巴西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速度,均高于對歐、美、日的出口增長速度。最后,尋求海外并購“出口”。今年3月,吉利集團為“避開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汽車生產商可能面臨的貿易保護和匯兌風險”,在瑞典哥德堡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金融危機下,許多中國企業躍躍欲試,試圖通過海外并購繞開貿易壁壘。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貿易研究部主任梁艷芬表示,內需和外需并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在下一步轉型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外需和內需兩方面不能顧此失彼,而應該平穩協調發展。
旁白
面對著巨大的外貿障礙,中國正從內外兩方面破墻。然而,拉動內需需要一個過程;而政治和經濟利益交織的壓力,也決定了中國對外破墻不會在短期內取得理想結果。對于即將到來的2011年,許多機構和經濟專家的預測依然保守。貿易是全球共同利益增值不可缺少的途徑,然而,在后危機時代,貿易卻成為一些國家的玩偶。
從貿易的本性來說,或許只有在全球經濟重新進入景氣期時,才能得以還原。而對中國來說,其它主要經濟體對自由貿易態度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增大了與其它經濟體摩擦的概率。而要減少這種風險,只有減少經濟對貿易的依賴度。實際上,這意味著中國依然必須從內部重組上來改變這一受迫格局。而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11年能否令這一重組的步伐加快,將決定包圍在貿易領域上空的硝煙,是否還會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