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煤電油氣運之憂根本在于調結構
2010-12-25 20: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童海華
我國當前煤電油氣運偏緊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過于粗放,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高能耗行業用能依然十分巨大。
嚴冬已至,我國部分地區正在遭遇雨雪冰凍天氣。東北至江淮一帶17個省會級城市最低氣溫創下半年新低,連素有“長夏無冬”的廣東也出現了入冬以后的第一場雪。由于極端天氣等各類不確定因素的增多,當前我國煤電油氣運需求處于高峰期,部分品種、局部地區、個別時段出現了煤電油氣運供應偏緊狀況。
除了天氣因素,隨著元旦、春節等節日的來臨,煤電油氣運的需求將快速增長。此外,明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各地即將上馬開工一批重大項目,這些重大項目也會加大煤電油氣運的需求。如何保障穩定供應,正在成為各地經濟運行調節部門的頭等大事。
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煤電油氣運需求增長較快,有效資源供給不足,部分地區運力緊張,自然災害不斷發生,煤電油氣運供應偏緊的狀態已成為一種常態。這種狀態如果不徹底扭轉,一旦遇上極端天氣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們的供應很有可能出現問題。而想要保證煤電油氣運的供應不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日常需求,就要想辦法從根子上解決供應長期偏緊的問題,不能再走“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老路。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調結構。
應該看到,我國當前煤電油氣運偏緊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過于粗放,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高能耗行業用能依然十分巨大。比如,到目前為止,我國電力、冶金、化工、建材四大行業依然占據了全國80%以上的用煤需求。同樣,這些高耗能行業對電力、油氣運等需求也占據了全國需求的大頭。為此,當前最為緊迫的是要加快對這些能耗大戶進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充分利用當前能源資源瓶頸約束增強、運行要素趨緊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緩解煤電油氣運緊張結合起來,加強需求側管理,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抑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嚴格控制不顧市場情況、盲目生產企業在煤電油氣運等方面的需求。此外,各地在“十二五”進行產業布局的時候,也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自己的產業向高端發展,向低能耗發展,尤其是一些資源缺乏又遠離資源的省份,更是要降低高能耗行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只有這樣,煤電油氣運緊張的隱憂,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根除。
在我國整體產業布局中,為了緩解煤電油氣運緊張的局面,我們也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要鼓勵支持引導各地發展低能耗的高端產業。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在這個發展的關鍵階段,電力、冶金、有色、化工等高能耗行業依然存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其他許多行業的發展仍在對這些能耗大戶提出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更應該適當調整產業的區域布局,盡量往資源能源富集的地區布局,以減少資源運輸的壓力。比如,目前已有不少電廠選擇在煤炭資源富集的地方建設,這樣便可以減少電煤運輸緊張的壓力,不至于出現高速公路大堵車、影響正常出行的現象。
需求方的結構要調整,供給方的結構也需要加快調整。應該看到,整體上我國仍然是一個能源資源缺乏的大國,盡管我國煤炭資源儲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但人均煤炭占有量卻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相當于煤炭資源中等國家的水平,而油氣的人均占有量就更少。我國長期以來仍然存在著火電比重大、核電等新能源比重低的問題,煤炭工業已難以支撐快速發展的火電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需求的不斷上升,我們有必要調整能源供應結構,在科學開采使用傳統能源的同時,大力發展風能、水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
煤電油氣運供應面臨的種種問題,最后的根子在于體制機制上存在問題。要解決以上問題,最終都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加快改革的步伐。比如,由于當前煤電油氣運價格改革比較滯后,煤電油氣運的價格并不能反映其真實的市場需求情況,價格杠桿在煤電油氣運的很多領域并沒有真正發揮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這一方面不利于資源能源的節約集約使用,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資源能源的科學開采,不利于新能源的開發。因此,盡管當前通脹形勢依舊嚴峻,我們仍應在確定明年價格調控目標時,給資源環境價格改革預留出一定的空間,以保持改革的力度不會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