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科技創新奏響交通運輸科學發展主旋律

2010-12-24 1: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一座座長大橋隧,貫通經濟動脈跨越發展天塹; 
  一個個億噸港口,服務改革開放創造中國效率。
  “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行業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不斷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科技創新成為引領和支撐交通運輸行業科學發展的主旋律。
  回眸過去5年,交通運輸行業深入貫徹科技創新戰略,加大科技投入,搭建創新平臺,健全創新體系,組織開展科技攻關,推進產學研相結合,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行業競爭力,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建設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交通運輸體系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開展聯合攻關 取得重大成果
  蘇通大橋氣勢如虹,大橋通車之日,蘇州、南通兩地告別了繞行過江和汽渡過江的歷史。隨著蘇通大橋通車,又一條南北經濟動脈順利貫通,又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提升了中國橋梁建設技術水平。
  蘇通大橋的建成以及“蘇通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成套技術的取得,只是交通運輸行業“十一五”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代表之一。“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行業緊緊抓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安全保障、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急需的共性和核心技術,組織調動行業和社會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創新有力保障了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支撐了綜合運輸體系構建,為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長大橋隧建設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蘇通大橋創造了最大主跨、最深塔基、最高橋塔、最長拉索4項世界紀錄,成為我國由橋梁大國邁向橋梁技術強國的標志性工程;秦嶺終南山隧道取得了40余項科研成果,多項技術成果達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
  特殊地形地質條件下公路建設技術躋身國際領先。形成了沙漠、凍土、膨脹土、巖溶、黃土、鹽漬土等6類特殊地質筑路成套技術,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工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的范本。
  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設技術不斷發展。以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為重點,形成了我國獨創、世界領先的一整套大型河口航道治理的先進技術;港口建設重點突破在復雜環境條件下碼頭結構新型式、材料耐久性等關鍵技術及重大裝備技術的攻關,推動了我國港口建設從沿岸近岸水域向離岸深水水域的發展。
  信息通信等高新技術的集成應用得到加強。電子政務、公眾出行信息服務、道路運政信息化、港口物流管理、集裝箱電子標簽、空中交通管理系統、郵件自動化處理等方面的應用管理技術研究取得明顯進展;智能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實現由研究試驗向集成應用轉變;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ETC)系統已在10多個省市、500多個收費站建成1000多條ETC車道。  
  安全保障與節能減排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交通運輸部與科技部、公安部聯合實施了道路交通安全科技專項行動,努力降低重特大交通事故;積極構建公路交通安全技術體系框架,實現了應用技術、管理技術、標準規范、長效管理手段的創新,示范路段重特大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連年大幅降低;水上安全、救助打撈、船舶檢驗等監管手段和裝備不斷加強、技術不斷創新;港口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油改電”措施的推廣已實現了年節油2000萬升的經濟社會效益。
  據初步統計,“十一五”交通運輸全行業科研投入超過100億元,比“十五”增長60%以上,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0多項,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為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提升創新能力 保障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行業以加強交通科研基地、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強化創新能力建設,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實力不斷提升。
  不斷完善行業重點實驗室布局,43個行業重點實驗室覆蓋了公路、水路交通科技發展的主要領域,在開展高水平研發活動、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進行高層次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工程中心培育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順利推進,促進了交通科技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一批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有效提高了溢油、救助等應急能力,交通運輸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積極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和研發組織模式,交通企業在重大科技研發、成果推廣應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發揮,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交通企業。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注重加強科研條件平臺建設,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為全行業科技持續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交通運輸行業通過科研基地建設、重點項目研發、專項培訓計劃等方式,培養、鍛煉和匯聚了一批交通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梯隊逐步形成,人才隊伍結構顯著改善,交通科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完善創新體系 推動成果轉化
  5年來,交通運輸部不斷建立健全交通科技管理制度,完善交通科技創新政策,營造了有利于交通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強管理創新,提高了交通科技管理水平。
  加強交通科技發展規劃、管理制度和政策問題研究,完善了科技計劃管理體系,設立了交通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計劃和企業創新項目計劃,制定修訂了科技項目、行業重點實驗室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管理辦法。
  交通運輸部還與科技部建立了部際會商機制,與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加強科技合作與信息交流。民航局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了民航聯合研究基金,加快完善交通技術標準體系,國際標準化工作取得突破。積極搭建科技創新的國際平臺,進一步提升了交通科技國際合作水平。采取科技示范工程、專項行動計劃等多種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強化決策支持研究工作,為交通運輸行政管理、決策提供依據。針對交通運輸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和政策、管理等問題,組織開展了建設創新型交通行業、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交通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為部黨組提出“三個服務”“四個創新”“三個轉變”“一條主線、五個努力”等交通運輸科學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提供了理論支撐。各地交通運輸部門注重加強決策支持研究,有力地支撐了科學決策。
  各地交通運輸部門、交通科研機構、交通企業等組織制定和有效實施了“十一五”交通科技發展規劃,采取多種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探索成果推廣應用的工作機制和途徑,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科技管理體系,在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推進“科技強交” 做到五個面向
  5年一度的全國交通運輸科技大會日前于浙江杭州閉幕,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在會上強調,“十二五”交通運輸行業將實施“科技強交”戰略,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科技工作。
  “十二五”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工作將努力做到“五個面向”,即面向推進綜合運輸體系發展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通過科技創新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做好支撐;面向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努力攻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養護關鍵技術、基礎設施耐久性和安全性技術、跨海通道建設技術、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技術、節能環保型綠色機場建設技術等一批重大技術瓶頸;面向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交通物流領域的廣泛集成應用;面向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抓好車、船、路、港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推進運輸裝備清潔燃料、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推廣;面向提高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強化對基礎設施安全監控、旅客運輸與危險品運輸安全、交通運輸防災減災與應急保障等技術的系統研究和應用,重點攻克災害風險預警、安全監管、防災減災、應急指揮、應急處置以及救助打撈等方面的關鍵技術。
  李盛霖還強調,交通運輸行業必須進一步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努力抓好“三個系統”建設,即以電子政務為主體的交通運輸行政管理和服務系統,以物聯網技術應用為引領的交通運輸出行服務系統和以傳感和相關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交通運輸監測管理、應急處置保障系統。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