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本報記者在西藏采訪時,拍到的墨脫古道的終點,現在這里已經成了墨脫公路的起點。
原先的老路只能允許墨脫每年通行3個月左右,而為了讓墨脫公路實現“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通車八九個月”的目標,何先志等技術人員考察研究后,提出了一個新的修建方案即修建嘎隆拉隧道。如此一來,與原翻山路段相比,新路可縮短里程約24公里。“都說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從隧道穿過去,可以避免雪崩等災害對交通的影響,其余的路段在原來的簡易道路基礎上改建。”
“嘎隆拉隧道按三級公路標準一次建成,設計速度30 km/h,路基寬度7.5m。”何先志院長向本報記者發送的一份關于隧道的資料這樣寫道,“嘎隆拉隧道在完成后還將力爭抗御6.5級以下地震;隧道錯位26厘米之內不影響通行;極寒天氣下隧道內徑1米內不發生凍結。”
嘎隆拉隧道為單洞、對向行車公路隧道,全長3310米。隧道進口海拔3775米,出口海拔3648米,由于地形陡峻,隧道縱坡為平均-4.1%的單向下坡。隧道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復合式襯砌和噴射混凝土單層襯砌結構,洞內設置了防災通風系統和LED節能照明系統。“可以說,它是中國特長公路隧道中最‘節能’的隧道。”
隧道打通了,整個工程最難啃的骨頭也被攻克,那么墨脫公路究竟何時可以通車呢?何先志回答說,公路預計2012年竣工。不過,綜合很多復雜的原因,墨脫公路承載能力有限,因此對于車輛通行的要求標準也非常高,為了確保行車安全,軸距大于6.5米的客、貨車將被禁止通行。
“這是真正意義上通往墨脫的第一條公路。至于何時修建、修建方案,還需要綜合很多因素決定,作為技術人員我所能夠說的是,從路網結構、規劃方面分析,墨脫未來需要更多的出行道路。這不僅有利于發展當地旅游、經濟等,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環保墨脫公路
繞行珍貴樹種
在深山密林中大刀闊斧地修建公路,可能改變修路地的自然環境,砍去原本生活在那里的林木,甚至可能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為了減小道路建設對沿線自然環境的影響,設計及施工階段均考慮了相應措施。
何先志說,在項目設計前期,技術人員就考慮到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微妙關系,只為了減小道路建設對沿線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如路線布設盡可能與自然景觀協調,減少挖土、填土,從而控制水土流失,達到保護雅江自然保護區的目的。
考慮到道路沿線生活著一些珍稀動植物,設計人員在初期就盡量選擇繞道的方式,在某個路段,技術人員曾為經保護兩株珍貴的桫欏,適當降低了路線平面指標,但前提是保證路面行車安全。
很多地段的施工,如果不能繞開某些珍貴樹種,他們便及時聯系有關單位采取措施,將其移栽到適合生長的地方。“整個地區的雨量非常充沛,因此施工結束后,植被將會很快得以恢復。”
新聞鏈接
1965年,拉薩市試圖打通自帕龍老虎嘴沿帕龍藏布江、雅魯藏布江通往墨脫的道路,由于山勢太險而被迫停工,這是墨脫公路的第一次修建。
20世紀70年代,國家曾兩次投資對墨脫公路進行建設,但都由于特殊條件的制約,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根據西藏交通廳的資料,從2002年開始,國家對墨脫公路進行前期勘察,2007年對嘎隆拉隧道、地質災害治理、環境保護等課題開展研究。2009年初,墨脫公路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