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路網的軟實力
2010-12-20 11: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2005年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兩年后,郊區公路3年提級改造工程完成,7700公里郊區公路狀況得到大幅改善,2008年“區區通高速”,實現一小時經濟圈目標。2010年,公路總里程已達2075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126公里/平方公里,北京公路網日趨完善。
面對不斷延伸的路網,如何讓服務與之相協調,構建更暢通、更安全、更和諧、更高效的公路網絡?北京路政部門提出了自己的公路服務理念:以人為本、延伸服務、適需服務、無痕管理。
服務革命
2010年6月1日,北京市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市民可通過公路沿線的可變情報板(戶外顯示屏)、公路服務熱線、公路出行信息服務網站實時了解路況,包括占路施工、公路阻斷、公路氣象、公路路面狀況和重大交通事件等相關信息。該系統的建成使用標志著北京公路初步實現了信息化與智能化管理,被稱之為北京交通公路管理服務的“革命性變化”。
早在“十一五”之初,北京路政部門就開始探索如何“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將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水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2006年,以順義公路分局為試點,開展了北京市公路養護管理及路政巡查系統一期工程建設,2007年4月,公路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系統作為二期建設項目啟動了前期工作,并于同年6月通過了市交通委的立項批復,并被列為交通運輸部首批國家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系統省級示范工程。2008年1月,項目進入全面建設階段,2010年6月1日系統正式投入應用。
這套系統充分整合利用了現有資源,完善了北京公路路網運行動態監測、協調管理和信息服務,建立了高效的公路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實現了業務管理、應急處置、公路出行信息服務三大功能。
首先,業務管理功能實現了養護及路政管理的動態化、信息化。在養護管理方面,整合瑞通養護中心52輛公路路況巡視車的車載設備及10套公路應急搶險現場直播系統,接入順義一期基于海事衛星通信的公路路況巡視與應急指揮系統。兼顧企業運營管理和政府監管的需要,開發了公路路況巡視記錄報送系統,實現了公路路況巡視記錄的電子化管理和動態監管;實現了路況巡視車的定位、監控、應急情況下的調度以及應急事件現場圖像的移動采集與動態傳輸等功能;
整合公路養護相關數據資源,實現了養護數據綜合管理與分析。與路政管理部門協同聯動,為市、區(縣)兩級公路養護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在路政管理方面,各區(縣)公路分局現有的路政巡查車內安裝車載設備56套,包括GPS定位設備、車載筆記本電腦、數碼照相和攝像設備、無線傳輸設備等,部分車輛還加裝了車載照明設備;開發公路路政巡查管理軟件,實現了路政巡查車輛的定位、監控與調度、路政巡查記錄的現場錄入與報送、路政案件的發現、現場取證與分級報送,路政巡查信息的綜合管理和分析、路政巡查軌跡回放等多項功能。實現與公路養護部門的協同聯動,為市、區縣兩級路政管理部門的業務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系統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業務處置效率,從發現事件到實施處置事件至少縮短4個小時。
應急處置是對服務要求最高的一項,要求及時、準確發現公路突發事件,第一時間采取措施排除險情。建設成立市交通委路政局、十個區(縣)公路分局的兩級公路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中心,配備專門的日常值守和運維隊伍,24小時不間斷值守;為基層工作人員配備了路況巡視手持終端,基層工作人員得以及時報送路況;開發了公路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系統,為市局、區(縣)分局兩級的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提供輔助支持。路網管理工作中通過新設184套視頻監測設備、31套公路自動氣象檢測站和14斷面交通量檢測設備,整合196套原有交通量檢測設備,實現了公路設施的可視化管理、公路運行狀態的動態監測、公路占路施工信息的采集與報送、公路事件報告熱線的接聽與處置、公路網的動態調度管理、公路業務車輛的統一監控和調度。實現了公路交通應急預案管理、公路交通事件的監測、預警及影響態勢分析、應急方案制訂的輔助支持、應急資源管理、配置與調度。實現與交通運輸部國家路網管理和應急處置中心的信息聯動。
近年,由于信息報送及時、應急處置迅速,北京路政部門成功處置了琉辛路特大塌方搶險、國道110線延慶段塌方搶險、國道108線房山段泥石流搶險等重大險情800余次,有效保障了道路的安全暢通。1月2日,北京遭遇強降雪突襲,致使多條公路通行不暢,搶險人員17小時晝夜奮戰,將積雪路段全部打通,數千滯留車輛迅速疏散,得到了交通運輸部的特別表彰。今年國慶期間,門頭溝南雁路山體大面積塌方,造成斷路,塌方發生僅10分鐘,搶險隊伍就到達現場,采取爆破、清理等措施,最短時間恢復了交通。
服務的最終目的是方便市民出行。北京路政通過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便市民獲取出行信息。新設102塊可變情報板,重點設立在國道、市道、主要旅游線路上,選擇交通流量大、重要的進出京路段、自然災害頻發點、事故多發點及路徑選擇點的上游路段,動態高效發布公路氣象、公路占路施工、公路阻斷、建議繞行方案、公路動態運行狀況等信息。通過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公路出行信息服務網站向公眾提供公路信息查詢服務,包括出行路況、交通實況、公路氣象、出行常識等方面。公路服務熱線的電話坐席分為市局、區縣分局兩級,及時為公眾答疑解惑。熱線電話24小時專人值守,為公眾提供公路出行服務,受理路政案件、受理公眾反應公路突發事件,以及對公路建設、養護的建議、意見與投訴。
路越長 心越近
“推倒院墻,對外開放”,這是今年北京路政部門提出的新思路,敞開大門,服務社會,逐步將具備場地條件的公路養護道班,建設為向社會開放的、具有一定公共服務功能的公路服務站。
8月5日,首個干線公路示范型公路服務站——富各莊公路服務站正式開放。富各莊公路服務站位于京沈路(101國道)39公里處,在富各莊公路專養段基礎上升級改造并劃分相應區域建設的服務站。服務站內設有停車位、汽車加水點、修車臺、衛生間、盥洗處、休息室,休息室內還有飲水機、觸摸式電腦路況查詢終端以及手機快速充電設備,所有的服務都是純公益性的,不收取任何費用。服務站還配備了專門的服務人員,保證服務站24小時開放。針對北京現有的96個公路道班,2010年已升級改造30個為公路服務站,初步覆蓋10個郊區縣的國市主干道。未來3年,爭取加大建設力度,規劃開放50個公路道班為公眾服務。
同時,在公路新改建、大中修過程中,路政部門充分利用路邊空地建設停車觀景點和服務區。自2005年開始,在國道108線、國道109線、石大路等干線公路的空地上,建設了百余處停車觀景點。2009年,與市旅游部門合作,在干線公路旁邊設立了10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方便停車、休息、咨詢。
道路施工會給百姓出行帶來不便,也可能會造成交通擁堵。“十一五”以來,北京路政“無痕管理”的工作理念在養護作業中生根開花。在研究推廣快速養護修復技術,努力縮短養護作業時間的同時,普遍采取“一車道施工一車道通行”的施工導改方式,努力做到“施工不斷路,施工保暢通”,并大大提高夜間施工比例,讓百姓在無形中感受道路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2010年實施的六環路、國道110線、京滬高速及前三門大街等多項道路大修工程,無一不體現 “以人為本、無痕管理、用心服務”的理念。例如:與北京所有12條放射線高速公路相交,還與北京所有放射線國道相交,并作為貨運交通大通道的六環路,連接昌平、順義、通州、亦莊、大興、房山、門頭溝等七個新城,交通量較大,今年進行了大修。如何減少施工對交通造成的影響,是路政人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施工前北京路政部門組織設計、施工及交通管理部門對交通導改方案進行反復論證,最終采取不斷路施工作業形式,努力處理好壓縮施工工期與保證工程質量之間的矛盾、施工與交通的矛盾、施工與擾民的矛盾,并采取優惠通行費的方式引導車流繞行。由于組織嚴密、協調有序、措施得當,六環路大修期間未造成車輛擁堵。前三門大街大修工程位于市中心,社會交通車流量大,地理位置重要。施工作業主要安排在夜間12點至凌晨5點,白天恢復社會交通,采取半幅施工半幅導行的不斷路施工措施,保證施工作業期間車輛行人可以安全通行。施工中采用低噪音發電機等設備,減少了因機械作業產生的噪聲污染,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大大減少了施工對交通及環境的影響。
美麗的安全
保障安全是“以人為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近年來,北京路政部門遵循交通運輸部“安全、舒適、美觀、和諧、耐久”新理念,大力推進安保工程建設。
2005年,從國道109線、八達嶺輔線、琉辛路等安保示范工程開始,大力實施以“消除隱患、珍視生命”為主題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著力對公路上的急彎、陡坡、視距不良、路側險要等路段進行綜合整治,最大限度的減小公路交通事故傷害,降低事故死亡率,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國道109線北京段被交通部確定為安全保障工程示范段。
安保工程實施中,針對每一個安全隱患點,因地制宜制定處治方案,并將安保設施建設與道路基礎條件、地形、地貌等自然環境融合、協調,例如使用仿木護欄、用綠色植被裝點山體護坡等,在全面改善路段安全狀況,提高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同時,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公路的服務內涵,充分展示了公路的人性化服務功能,體現了對人、車的呵護,對自然環境的尊重。通過安保工程的大力實施,全市縣道以上公路的安全隱患得到了全面綜合治理,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高,進而提高了公路設施的服務水平。2005年至2009年,北京市公路安保工程共投入資金3.7億元,處理安全隱患8450處。
市、縣級公路的安全有了保障,北京路政部門又將目光投入到鄉村路、山區路——蓄能道路自發光標線涂料應運而生并得以應用,這在全國屬于首創。自發光標線使道路標線的主動發光增強了標線的主觀可視性,即使在無光源、較黑暗的環境下,也可清晰地分辨道路的延伸方向和安全范圍,最大程度地降低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該標線還可在水下發光,在雨霧天氣也能發揮保障安全的作用。目前,已在密云、平谷、延慶等區(縣)的施劃自發光標線、設置自發光護欄10550平方米,對于夜間出行的行人來說具有更高的安全保障作用,還大大節省了政府安裝路燈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