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庫存的供應鏈管理
2010-12-19 16: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十天半個月的工作天,縮短為兩、三天,從成堆的囤貨量直指零庫存,供應鏈管理的出現不但縮短時間,還節省空間,但透過供應鏈完成在線交易,真的完美無缺嗎?又會遇到什么困難? 八月盛夏,炙熱難耐,神達機構總裁蔡豐賜的辦公桌上,卻是干凈清爽,沒有成堆的公文報告。蔡豐賜笑著對訪客說:“你看,我 -
的桌子多干凈,因為很多東西我都直接在網絡上簽核處理了”。信息技術的發達,不只讓日理萬機的高階主管,處理公務更有效率,對于這個年營業額超過三百億臺幣,在臺灣、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大陸都有生產據點的計算機制造商來說,更是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關鍵。 就以神達接單生產計算機的情形來說。過去,神達在接到客戶下的訂單時,必須先清查公司本身的庫存與產能狀況,若庫存不夠,則要用電話或傳真的方式,與上游一、兩百家零件供貨商聯系,查詢它們的庫存狀況與可能交貨期限,然后再將交貨期回報客戶,確定后,再交由采購部門購買。整個流程要花上兩到三個星期。 現在,透過一套信息系統,將神達、客戶和上游供貨商連接起來,可以將客戶未來的需求預測或是臨時訂單,透過系統轉換成對上游供貨商的訂單。信息流通實時化的結果是,過去兩、三個星期才能做完的事,現在兩、三天就可以完成。 “透過這套系統,客戶把我們的廠當成是自己內部的廠,”蔡豐賜笑著說。 這套信息系統,就是所謂的供應鏈管理。
大家都零庫存透過供應鏈管理,廠商與上游的原料供貨商和下游的客戶,可以彼此分享實時的產能、庫存、需求信息,并據此信息來做預測,安排產能與備料,并能迅速對突發狀況做出反應,最后的目標,就是要做到大家都零庫存。 對以信息產品代工為主的臺灣來說,供應鏈管理更是重要。因為信息產品價格愈來愈低、生命周期愈來愈短,大家競爭的不再是價格,而是速度和庫存成本控管。尤其現在又講究BTO(Build To Order,接單后生產)和CTO(Configure To Order,接單后組裝),產品的差異性愈來愈大,生產模式由少樣多量慢慢移向多樣少量,對臺灣的代工制造業更是一大挑戰。 就拿在臺灣的主要采購外商康柏計算機為例。康柏現在對供貨商的要求是九五/五,意即交貨率要在五天內達到九五%,下一個目標則是九八/三。康柏電子商務與供應鏈協理周明佩說:“這是很嚴格的標準。以前可以用多的庫存,以空間換取時間,但是現在又是BTO、CTO的,沒有信息管理,所有的利潤都被庫存一點一點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