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內河港“兩翼騰飛”
2010-12-17 10: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擁有一個強大的港口,就等于開啟了一座城市的活力之門。”作為全國28個內河港口之一的無錫(內河)港,坐擁“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對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十一五”期,在“一體兩翼”、“通江達海”的新格局下,無錫(內河)港逐漸成為規模化、樞紐化、綜合化、物流化的現代港口。 ◆集約化發展 “一體兩翼”打造現代港口
進入“十一五”期,無錫內河港口實施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實力明顯增強。據無錫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期間,無錫(內河)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逐步改善內河港口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的現狀,推動內河港口向規模化、樞紐化、綜合化、物流化的方向發展。
2010年2月,《無錫內河港總體規劃》順利通過了交通運輸部和省政府的聯合審批。
《無錫內河港總體規劃》把無錫(內河)港定位為區域運輸的重要樞紐,是無錫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是臨港、臨河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國際集裝箱運輸喂給港,以能源、礦建材料、原材料和工業產品等為主,積極開展內河集裝箱運輸,大力發展水上旅游業。
無錫市正在加快構建“一體兩翼”、“通江達海”港口新格局,規劃建設以江陰沿江港口一類口岸為主體,無錫下甸橋作業區、宜興新港作業區兩個二類口岸為兩翼,積極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和旅游客運,逐步拓展現代物流和商貿服務功能,使無錫港成長為具有現代化水平的綜合性港口。
根據規劃,無錫港分為城郊、錫山、惠山、宜興、江陰5大港區,各港區功能定位不同,主要為當地區域發展和工業園區原材料、產成品提供“門到門”的運輸服務。
“十一五”期,無錫(內河)港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大發展時期,累計投資約10億元,相繼完成了下甸橋作業區、宜興城西作業區、旺莊作業區、藕塘作業區等6個碼頭建設,新增年吞吐能力629萬噸,集裝箱年吞吐能力5.9萬TEU。
無錫港未來將推進建設18個主要公用貨運作業區和1個旅游客運作業區,大力培育現代物流,以形成鐵、公、水無縫對接中轉的樞紐型港口和功能配套齊全的港口物流基地。
◆對接上海港 集箱運量飆升
2007年6月,由江蘇榮澄航運有限公司經營的“宜興—江陰”集裝箱班輪正式開通,宜興告別了無集裝箱水運的歷史。從此,無錫一市兩縣全都實現了內河集裝箱運輸。
在無錫港“一體兩翼”中,下甸橋作業區二類口岸和宜興城西作業區二類口岸大力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極大降低了企業成本,為無錫地方經濟升級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總投資3000萬元的下甸橋作業區二類口岸一期改擴建工程,擁有岸線總長470米, 2個500噸級運河集裝箱泊位,堆場面積3萬平方米,設計年吞吐能力3萬標箱。整個場地分為集裝箱外貿區、內貿區、散貨區、綜合服務區。通過口岸資源的整合,逐步形成集裝箱年吞吐量10-15萬標箱的水陸集散中心。
而總投資7530萬元的宜興新港作業區二類口岸建設有2個500噸級多用途泊位,占用岸線116米,設計集裝箱年通過能力2.9萬TEU,件雜貨年通過能力23萬噸。
內河集裝箱航線的開通填補了無錫市水運進出口貨物通關的“空白點”,主動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對接,充分發揮內河水運優勢,實行內河—江海“門到門”一站式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集裝箱班輪從上海港通過內支線直抵無錫內河碼頭。
自內河集裝箱航線開通以來,集裝箱數量飆升,通過每周八班的集裝箱班輪,無錫的貨物可以從無錫下甸橋作業區直接與上海洋山港對接轉運至世界各大港口。下甸橋作業區還將開通公共內支線,逐步成為無錫水陸集散中心。
宜興二類水路口岸目前也有支線航線2條,即宜興—上海外貿航線、宜興—江陰內貿航線,共有4條16標箱的駁船。由于集裝箱水運優勢明顯,“散改集、陸改水”的新型運輸模式得到了眾多企業的青睞。截至2009年3月,口岸共計開航40班次,平均兩天發三班船,并首次出現了單航次運力不能滿足運量的爆倉情況。宜興城西作業區集裝箱貨運業務已輻射到周邊的溧陽、宣城、長興等地,自2007年正式開通以來,進出港的企業已有近百家。
◆水公鐵“無縫對接 ”小港區融匯大物流
“一個成功的物流園區背后必須有一個現代的港口作支撐。”隨著無錫市城市優化轉型的發展和城市功能布局的調整,港口作為生產要素的集散中心和生產資源的配置中心的優勢逐步凸顯,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產業集聚區逐漸向港口靠攏,推動了港口的物流化發展,港口功能不斷得到拓展。
“滬寧鐵路‘鋪’到里面,京杭運河‘通’到里面,汽車出了門就是大馬路。”這是無錫(內河)港的真實寫照。
“十一五”期,無錫市交通運輸局將港口發展、定位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著眼于為地方經濟服務,并引導當地經濟的發展走向。據了解,在無錫市交通運輸局的統一規劃下,港口作業區充分依托滬寧鐵路、京杭運河等交通資源,實現了園區內鐵路貨運專線與滬寧線的相通,綜合碼頭、港池與京杭運河的連接,最終實現了整個區域水運、公路、鐵路的“無縫對接”。
記者了解到,藕塘作業區在“十一五”期間建設了7個500噸級泊位,鐵路專用線4條,泊位總長度385米,設計年吞吐能力為190萬噸。圍繞港口物流核心,還規劃建設了60畝的商務大樓,由“一庫七平臺”組成的信息服務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倉儲運輸中心、占地50畝的保稅倉庫等,同時還配套有商業展覽、賓館酒店、商住樓等綜合性商業服務設施,初步發展成為集多式聯運、倉儲、配送、產品加工、信息處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港口物流集聚區。
旺莊作業區憑借優越的綜合運輸體系,具備了大型配送加工、大型鋼材倉儲、大型商務信息平臺、大型物流換裝基地以及大型綜合服務基地等五大物流功能,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有色金屬交割中心。
據無錫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無錫(內河)港已初步形成了以旺莊作業區、藕塘作業區為代表的,具有鐵公水無縫中轉的綜合運輸功能,擁有較為完善的銀行、擔保公司、信息網站、信息平臺、期貨交割庫、貨物交易市場、加工等服務功能的現代化港口。同時,隨著無錫下甸橋和宜興城西兩個作業區的完工,擁有了1500平方米的海關監管倉庫和2000平方米的保稅倉庫,實現了內河港口口岸功能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