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春運提前爆倉快遞漲價 物流成本轉嫁消費者
2010-12-16 10:1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年關將至,傳統意義上的春運還未出現,熱衷網購的達人們卻提前體驗了“春運”的種種苦惱。因年末網購訂單激增導致快遞貨品暫時積壓,頻頻爆倉,送貨時間大大延遲,快遞成為“網購春運”的眾矢之的。
年末快遞業爆倉 與漲價齊飛
-
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于在網上采購年貨、挑選禮物。每年春節前后,網購訂單激增導致的快遞延誤現象時有發生,但今年的“網購春運”卻來得異常的早。最近,網購達人何小姐發現,以往網購后只需兩三天就能到貨的快遞越來越慢,在網上拍下的物品往往五六天甚至一周之后才能收到。“臨近年底,快遞公司很多地方都有爆倉的情況,快遞速度會比從前慢,江浙滬不能保證隔天就到,以前3天能到的地方現在需要5天左右才可以到。對此希望親們可以多多包容,耐心等待!”近一段時間以來,淘寶網店上諸如此類的聲明比比皆是。
非但如此,由于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的不斷提高,特別是近日來燃油費的再次提價,進一步加大了快遞業的運作成本,11月以來,包括圓通、中通、韻達在內的多家快遞公司紛紛發布《告客戶書》,宣布提高快遞價格。其中,漲價幅度最大的圓通快遞,將區域內(省內)物品快件首重上調1.5元/公斤,續重上調1元/公斤,跨區域首重上調2元/公斤,續重上調1元/公斤。除了圓通,其他幾家快遞公司的漲價幅度也基本在每公斤1元-2元之間。
快遞不“快”,“漲”聲一片,這讓買賣雙方都很受傷:在網上精挑細選送給女朋友的生日禮物居然晚到了三天,原本期待的驚喜效果沒達到,還徒增了不快,同事小王最近實在很鬧心。隨著快遞爆倉現象的有增無減,買家因遲遲收不到貨導致投訴大增,很多賣家也因此“吃”了中差評。
諸多原因助推“網購春運”
今年快遞提前步入春運的背后是整個電子商務的發展。團購風生水起、網購交易量大幅提升,今年電子商務的發展勢頭尤為迅猛。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只包括B2B、B2C、C2C)交易金額達到2.25萬億,其中B2B交易額達到2.05萬億,B2C與C2C網購交易額達到了2000億元,相比于傳統商務市場,網絡購物的增長速度相對較快。
技術的進步引導著消費方式的變遷,物價上漲凸顯出網購的價格優勢。省去了房租水電等經營成本,網上的商品相對于實體店也便宜許多。不僅如此,宅在家里購物節省了逛街的交通、飲食費用,還方便貨比三家。如今,大至汽車、建材、電器等,小至零食、服飾、針線等都可以在網上買到,足不出戶就可淘盡天下貨,越來越的人都加入網購一族。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80%以上的快遞業務量增長均來自網購。數據顯示,自今年9月份開始,快遞呈現驟增的態勢,如果按照工作日統計,有10多個工作日的日快件量突破1000萬件大關。
表面上來看,淘寶商城和樂酷天等電子商務平臺推出的光棍節大促銷無疑是這一輪快遞爆倉的導火索。11月11日淘寶商城的光棍節5折促銷活動引發網民狂歡,單日交易額達到創紀錄的9.36億元,共計超過2100萬人參加了這次搶購活動,支付寶當天實現成功交易1200多萬筆。但淘寶的“大促”成為了物流業的“大考”,驚喜的數據背后暴露了國內電子商務供應鏈的薄弱和信息匹配度不高的現實。面對排山倒海般涌來的訂單,對情況預估不足的商家和事先未獲正面溝通的物流公司都承受了巨大壓力,此后十多天內,因人力、物力不夠,貨物經常要在倉庫積壓耽擱上幾天。
除此之外,近期北方惡劣的天氣、全國性的柴油供應緊張也讓本已超負荷的物流行業雪上加霜。
物流成瓶頸,恐轉嫁消費者
隨著圣誕節、元旦、春節等接踵而至,更多的促銷即將拉開帷幕,快遞業面臨的壓力將與日俱增,很多消費者不禁心有余悸,“到時候買節日禮物、辦年貨耽誤了日程可怎么辦啊?”
“基本上,每年四季度,快遞行業就會出現爆倉情況,只是今年來得更早些,情況更嚴重。”阿里巴巴集團公共關系總監陶然表示,目前物流產業的發展速度并沒有跟上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專家表示,“從電子商務發展初期,物流配送就是其短板,如今物流已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每到過年過節,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不是某個電子商務網站的問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頻繁的爆倉事件體現了電子商務供應鏈環節上的不成熟。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子商務企業如京東商城、麥考林、樂淘等B2C平臺已經自建物流,目前,提出大物流計劃的淘寶已嘗試根據商品種類與第三方物流合建屬性分倉,這使得處于產業鏈下游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越發被動。與此同時,利潤微薄、不甘心被邊緣化的物流企業也開始冒險涉足利潤頗高的上游網購市場,如此前,中國郵政與TOM集團攜手推出了電子商務平臺郵樂網。
互相戒備又覬覦對方領地的網商與物流企業讓電子商務生態環境平添了一份不和諧,申通快遞市場總監夏祖彬就曾批評稱,淘寶進行光棍節大促銷前并未與快遞公司正面溝通,也是導致后者措手不及,承受巨大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另一方面看,雙方的跨界也體現出在電子商務發展問題上,各方依然莫衷一是。
盡管業界已經達成共識,無論對于物流企業自身還是電子商務平臺而言,物流都是亟待突破的瓶頸,但高額的成本令人望而卻步,也決定了建立物流體系并非一蹴而就。如今,電子商務生態圈的負面影響開始不斷顯現:快遞成慢遞,服務下降且又面臨漲價,而這些問題毫無疑問都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物流瓶頸短期內無法突破的背景下,消費者還得“自力更生” 盡量規避因快遞爆倉產生的困擾:一是選擇附近城市的商家,縮短運輸行程;二是提前下單備貨,避開春節前后的購物高峰期,三是選擇那些實力較強、運輸網絡覆蓋范圍廣的快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