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京充分發揮四川綜合交通樞紐作用的建議
2010-12-15 23: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4日的省政協十屆十二次常委會議上,9名省政協委員圍繞科學制定我省“十二五”規劃進行了大會發言。其中,省政協委員、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實驗室副主任曾京作了《充分發揮四川綜合交通樞紐作用的建議》的發言,以下是發言內容:
省委做出著力“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通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現,綜合交通運輸能力顯著增強,交通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成效,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間,我省應在繼續推進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同時,深化綜合交通管理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綜合交通樞紐的作用,促成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西部發展高地建設進程。為此建議:
一、大力推進交通市場化改革進程
一是建立健全適應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綜合運輸管理體制。四川可利用災后重建的契機,在全國省(區)率先成立交通委員會,建立起與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與營運相適應的綜合交通管理協調機構,把現在分散于相關部門的交通職責統一起來,擔當起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城市公交(公交車、出租車、地鐵、輕軌)的規劃、新建項目前期論證等綜合協調職能,負責公路、水路、航空運輸和城市公交的行業管理,創造條件,逐步將鐵路管理納入。
二是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綜合運輸市場。對運輸資源管理要統籌規劃、協調運行、包容并蓄、優勢互補,達到安全優質、高效便捷、貨暢其流、人便于行的目的。要開放市場,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規范市場運作,統一行業生產標準。要整合運輸資源,促進優勢優質企業做強做大,達到集約化、國際化的要求。運輸資源的市場化配套要公開、公平、公正,優勝劣汰,無行政權力障礙,無所有制歧視。既要發揮國有企業的帶頭作用,又要發揮民營、外資企業和個體運輸戶的積極作用。尤其要創造條件使中小企業能夠進入交通投資領域。將部分交通運輸項目經營權向社會公開招標,由企業實施運營,政府負責監管。對中小企業準入要做到降低門檻與規范操作并重,可拿出一定比例的項目由中小企業承擔,同時強化規范操作制度,防止“一放就亂”。
三是推進綜合交通低碳化、公交化、信息化服務。要優化生產力要素,大力發展規模大、運量大、噸位大、低能耗、低排放的運輸工具。要擴大公交化服務領域,推進企業管理升級和技術進步,實現節能減排,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最優化;要推進中長途客運向公交化服務轉型,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公交化。可在成都市進行試點,率先實現全市城鄉交通運輸服務的統一公交化;要建立綜合運輸信息服務平臺、物流人員流動信息交易平臺、市場監管平臺,及時準確全面地發布交通和物流信息,提供咨詢服務、出行服務、交易服務。
四是應著力構建統一領導、分級管理、責權一致的公路管理體制和管養分離、競爭高效的養護運行機制。建立省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分級管理責任體系。即:省負責全行業監管協調工作、重點管理高速公路,市(州)負責管理國省干線公路,縣(市、區)鄉(鎮)負責管理縣鄉公路,村委會負責管理村級公路。按照事權分別把公路養護管理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安排;建立競爭性養護生產市場,將現有的公路養護事業單位培育成市場競爭主體;各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公路養護市場競爭規則,監督管理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二、努力提升交通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加大綜合交通樞紐綜合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加大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結合綜合交通樞紐的具體功能、交通網絡特點,從智能化綜合交通樞紐的設計理念出發,推廣使用ETC(電子不停車交費系統)、物聯網等技術,建立一套集運營管理、綜合監控、防災指揮、交通疏解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信息管理體系。
二是不斷引進國際先進交通運輸技術和重大裝備,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技術水平。要積極引進重載運輸技術,改善技術裝備水平,進一步強化物流運輸和貨物運輸,提升我省運輸現代化水平。
三是加大政府對交通運輸應用技術研究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時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技術,提升我省交通設施、運輸裝備和運營管理科技含量及生產力水平。
三、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樞紐經濟
(一)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深入把握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依托交通樞紐建設,調整優化產業布局。
一是把握內河水運的技術經濟特征,引導裝備工業、總裝型工業、重化工業向沿江布局。
二是把握航空運輸的技術經濟特征,引導體積小、價值大、時效性強、對運費不敏感的電子信息、醫藥等產業向大型空港地區布局。
三是把握大型集裝箱中心站的技術經濟特征,引導適箱型工業向集裝箱中心站和鐵路次級樞紐布局。
四是把握管道運輸的技術經濟特征,引導油氣化工產業向天然氣管道、石油管道節點布局。
(二)大力發展樞紐經濟發揮通道經濟效應,加快培育發展經濟帶,以交通樞紐為依托,整合多種交通資源,提升其綜合服務功能,并由此形成臨港經濟區、臨空經濟區、臨站(場)經濟區等形式的多功能經濟區,通過樞紐經濟放大區域生產能力,提升環境生活質量,擴展經濟的外向度。
一是依托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大力發展航空物流、臨空工業,將我省外向型經濟活動吸聚到空港周圍(包括海關、商檢、政府口岸辦、銀行、外貿代理、外運代理等),形成臨空經濟區,搭建起我省直接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平臺,從根本上走出內陸地區發展的困境。
二是依托成都青白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西部最大的內陸無水港,將沿海港口功能延伸到四川,使國際海洋運輸網與陸地運輸網聯為一體,大幅度降低我省對外運輸物流成本。
三是依托瀘州-宜賓-樂山港口群發展臨港經濟,以臨港工業為戰略導向,調整川南地區現有工業園區布局和產業發展方向,發展水運物流和港口指向型產業,以臨港經濟創新川南區域發展模式。
四、圍繞交通樞紐重構現代物流體系
一是要以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新起點,立足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的構建,將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及水運通道結合起來,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重新考慮我省物流網絡體系、主要物流節點城市及各類物流中心。充分考慮不同運輸方式的技術經濟特征及我省大宗貨物特點,構建和形成若干專業性的物流大通道,如體現大運量、低成本的水運物流大通道,以小體積、高附加值、對運費不敏感產品為主的空運物流大通道,適用汽車整車運輸的汽車物流大通道。
二是加快我省整個物流系統建設,培育壯大物流園區。依托大型交通樞紐設施建設規模更大、專業性更強、配套設施更全、技術水平更高的大型物流園區。包括:(1)以青白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為依托的鐵路集裝箱物流園;(2)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為依托的航空物流園區;(3)以瀘州港、宜賓港、樂山港、南充港、廣元港、廣安港為依托的臨港物流園區。
三是完善我省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提升我省物流系統的運轉效率和配送能力。“十二五”期間,要充分發揮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在中西部地區的國際貨物運輸樞紐作用,新增若干國際貨運航線,形成西部國際航空物流通道。同時加快成昆鐵路復線、成昆客運專線、成蘭高速鐵路建設和內昆鐵路擴能改造,強化與東南亞鐵路、南亞鐵路、新亞歐大陸橋的有效連接,近期重點是打通通向南亞孟加拉灣的南向大通道,開拓一條新的出海通道,溝通西亞與歐洲,突破“馬六甲困局”。這一大通道的建設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對我國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從長遠來看,還要謀劃打通通向中亞、西亞及歐洲的北向大通道,以四川為中介和樞紐將東南亞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串聯起來,使我省成為東南亞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陸上連接點和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