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2010年珠三角企業如何順勢而上

2010-1-15 22: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丁力 簡歷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主任,經濟學博士,教授。曾長期在浙江大學工作,主要從事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2002年來廣東后,先后參加了《廣東省“十一五”規劃》與建議的起草工作,是每年一度的《廣東21個地市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主要撰稿人。現為廣東多家知名媒體的特約評論員、東莞等地政府的顧問與特約研究員。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表示,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廣東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伊始,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仍較大的背景下,珠三角企業將面臨依然艱險的環境。珠三角企業如何在多變的形勢下順應經濟發展處于不敗之地?

  日前,在中山大學高等繼續教育學院舉辦的第三十七屆高級工商管理論壇上,丁力為珠三角企業把脈經濟走向。

  □贏周刊記者 藍云

  政府要跟企業風雨同舟渡難關

  贏周刊:一場金融海嘯讓珠三角原有的發展模式面臨了嚴峻的考驗。現在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繼續,珠三角未來怎么繼續保持它的優勢?

  丁力:通過近期對珠三角外向型企業的調研,我覺得珠三角要想保持優勢,應該順應產業轉移規律找準產業升級的方向。企業必須實現經濟轉型,而經濟轉型的核心難題是技術創新。在金融海嘯的背景下,我建議政府花大力氣幫助企業,要動真格,要跟企業一起風雨同舟。

  贏周刊:珠三角是通過吸引外資進而發展起來的。現在,珠三角地區工廠林立,但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的掌握權依然在國外。從這種情況看,繼續引進外資,能否實現技術向國內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轉型?

  丁力:在外源型經濟模式下,技術轉移比較難。當初拉美國家也想轉,但因為其前期過多依賴外部力量,所以其轉型有很大難度。能不能轉型,要看外來經濟愿意不愿意轉。廣東面臨的正是這些外來經濟沒有轉型動力的局面。

  贏周刊:為什么這些外來經濟缺乏轉型動力呢?

  丁力:第一,本來這些來料加工就是靠成本優勢,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這些外來經濟要轉,比登天還難。從追求低成本轉向創新型企業,這個困難和風險都很大。第二,外來經濟本來就是靠技術占領國內市場的,根本不需要介入到當地的自主創新機制中來。因為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所以我們最后發現,要實現經濟轉型只能依靠自己,要靠我們的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

  推進產業轉移不能“硬來”

  贏周刊:現在政府非常鼓勵產業轉移,通過產業轉移促進轉型升級。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的轉移并不容易,可能出現不少問題。你認為在進行產業轉移中應需注意什么問題?

  丁力:我認為,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要防止強硬的行政干預。行政干預雖可推進產業轉移,但對區域財富增長造成侵蝕。

  首先,這會對原有結構下的產業發展形成重大傷害。產業轉移與企業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是一個簡單的車間轉移問題。一個穩定的產業結構有其內在的環境生態鏈,對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改變都有可能帶來生態災難。比如東莞市虎門、大朗的服裝業,必然需要印染、水洗等配套,如今將這些企業轉移走,那些成衣加工企業如不跟著走,成本必然上揚,降低市場競爭力。

  此外,產業強行轉移會對珠三角小城鎮農民收入形成損害。珠三角有很多農民收入依靠房屋、廠房宿舍出租,企業大量轉移、外來工也跟隨遷移,房屋租不出去,農民收入會受到巨大影響。發展工業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全民財富,如果當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后再失去生存收入渠道,顯然不是發展目的。如此高昂的成本,再偉大的政策初衷恐怕也會面臨正當性的質疑。

  贏周刊:除了產業轉移,企業的自主創新也是轉型升級的關鍵。但企業自主創新面臨著非常多的困難。政府在企業的自主創新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丁力:許多人認為自主創新只是企業的事,實際上,自主創新需要整個社會轉型來配合。比如,很多政府還熱衷于招商引資,在這方面已形成政府文化,而這種文化與自主創新的文化格格不入。招商引資的好處在于周期短,見效快。一旦招到了資金,當地的GDP馬上就可以上去,經濟效益立刻顯現,政治地位可以再次提高。但自主創新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投入一定能有成效。自主創新要能承受失敗,做好付出代價而沒有任何收獲的準備,這與我們當前的政治文化是沖突的。所以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的轉變要靠政府,而不是企業。現在企業都說,我不創新充其量是等死,而如果自己創新是找死。

  民營經濟沒有想象中的強大

  贏周刊:在自主創新方面,廣東省有哪些優勢?

  丁力:珠三角經濟目前并不是四面楚歌,比如廣東的民營經濟規模在全國還是具有相當的優勢;此外,廣東經濟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有相當的積累,包括政府的財政收入,珠三角百姓的銀行存款,這些都為珠三角經濟下一步轉型打下很好的基礎。

  在自主創新中,廣東還是有很大優勢。具體講,第一,廣東比較包容開放,對新生事物認可接受;第二,廣東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已經積累了“第一桶金”,不用赤手空拳搞創新;第三,廣東參與國際經濟程度比較高,外資盡管不愿意配合我們創新,但實際上,我們引進消化技術的機會比內地高得多;第四,廣東省有比較好的產業基礎,經濟發展的平臺比內地很多地方要高。

  贏周刊:能否為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些建議?

  丁力:汪洋書記的報告中提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長期過程的觀點,我非常贊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可能在三年、五年內就完成,是需要十年甚至又一個三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情。借鑒我們周邊的日本和韓國這兩個發達國家的經驗可見,當年在美國的庇護下,日本和韓國整整花費了三十多年才完成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

  在國際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工業生產對國際訂單的依賴仍太高,由內需推動產業發展的比例還很低,產業升級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民營經濟的發展遠遠沒有想象中的強大,去年備受關注的“國進民退”現象在我省也存在。上述問題都是由于政府主導走得太遠,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造成的。此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是制約我省經濟轉型的一大因素,實現經濟平衡發展整體才能真正上一個臺階。

  我認為,廣東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堅持五點:1.外源經濟本土化;2.產業升級內需化;3.外貿出口效益化;4.居民收入最大化;5.區域經濟一體化。

  武廣線提升廣東物流業競爭力

  贏周刊:你說過,珠三角的發展是靠著它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發展起來的。現在武廣客運專線已經開通了,廣東和內陸省份的聯系也更加緊密了。這會對廣東的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丁力:客運專線運的不只是“客”。武廣客運專線開通后,坐高速公路出行的旅客會減少。它可以減輕其他交通方式的壓力,騰出更多的空間來進行物流。畢竟,中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都還很緊張。因此,客專不僅運走了旅客,還帶動了物流業的發展。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過去,跨國企業,如世界五百強,把珠三角定位為生產資料基地,叫嶺南一隅;而長三角,則理解為長江的出海口,叫縱橫南北、貫通東西。跨國大企業進入中國,往往走長三角,因為覺得河運廉價,長三角的輻射力比珠三角也要強。但對現在的珠三角來說,已經有京廣線了,再加上武廣客運專線,它的(人流、物流)流量會遠遠超過長江。我們所需要的世界五百強,隨著廣東和內地的聯系加強,在投資地點上將有所調整。這對珠三角來說,也是個機遇。

  廣東也是進軍東盟的橋頭堡

  贏周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全面啟動,這是否也為廣東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丁力:廣東可以成為和東盟發展貿易的另外一個橋頭堡。中國與東盟合作離不開廣東,離不開珠三角的參與,廣西更多地可以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肩負起其重要的使命。從現狀可以看到,東盟的金融與物流合作主要由新加坡與中國香港承擔。東盟的制造業與核心零部件主要由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企業承擔。在組裝加工環節上,東盟一些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與廣東的確存在著一些競爭、替代關系,但是這些在總體上是有限的。競爭是存在的,但這個競爭的定量研究表明它是比較明顯的,應當看到垂直分工的不斷分化,東盟一些國家不斷走向專業化生產道路。

  廣東要借助其毗鄰港澳的優勢,為整個東盟及中國的經濟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雖然廣西被定為與東盟合作的橋頭堡,但我認為在與東盟的合作當中,廣東可以成為另一個橋頭堡。橋頭堡可以不止一個。廣西是靠近越南、老撾等國的橋頭堡,廣東是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合作的橋頭堡。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