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大山”壓迫下今年鐵礦石談判前景堪憂
2010-1-14 19: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幾乎每年一次的鐵礦石談判都要難產,歷年來,中方與“三座大山”(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的交鋒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就以去年為例,去年年中安邦研究曾經指出,中國不會在談判中占到便宜。最終,由于雙方分歧過大導致長期協議合同遲遲簽不下來,這結果就是中方只能以現貨價格購買礦石,而現貨價格基本都遠高過長協價,當前的現貨價格要比2009-2010年度合同談判達成的每噸61美元的價格高出90%以上,換言之,去年中國遭遇了最為慘重的談判失敗。那么今年的形勢又會如何呢?
一般鐵礦石價格協議是從當年的4月份延續到下一年的4月。但艱難的談判通常是提前幾個月開始,以便在臨近4月時達成協議。“三座大山”已在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撇開它們最大的客戶中國,轉而同日本客戶展開談判,因為他們知道中國人遲早會主動找上門來的。事實上,由于去年爆出的鐵礦石“間諜門”事件,巨頭們根本都不打算來中國談判,會議地點可能是新加坡,或者直接去澳大利亞。
“三座大山”之所以敢于如此篤定,完全是因為中國鐵礦石市場的需求實在過于旺盛,這是一個賣方市場,買家幾乎沒有議價能力。中國去年全年預計產鋼5.65億噸,增長13%左右,而全球鋼產量除中國外則累計減產23%。2009年全年進口鐵礦石的數據也最終出爐,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6.28億噸,全年進口鐵礦石同比猛增超過四成,并且價格也在連創新高。與此同時,由于年初現貨礦價大幅下跌,國內礦山就曾經大幅減產,中小型礦山停產面積最高幾乎達70%,鋼廠迫于無奈只能選擇加大進口量。
公平的講,對于買賣雙方而言,買家總是希望商品越來越便宜,而賣家總是希望商品越來越貴。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是排第二位日本的6倍了,神州大地就好比是一個巨大的黑洞,要吞噬一切夠得著的礦石,而國內的鐵礦石遠遠無法滿足自身需要,其實世界最大鐵礦石生產國就是中國,但是相比于巨大的需求仍然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不斷提高買價加大進口之外別無他法。
更大的麻煩還在于中國的礦石普遍品味較低,2004年前后,國產鐵礦石平均品位尚有30%,但近幾年開采得非常厲害,國產鐵礦石平均品位明顯下降,目前,平均品位僅為25%左右,而且開采成本節節攀高。巴西和澳大利亞開采的多為品位60%以上的富礦,開采成本相對較低。這很容易理解,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冶煉鐵,開采了兩千多年,將容易開采的礦都開采完了。而巴西和澳大利亞都是在歐洲人去了之后才開始煉鐵,由于土著人沒能掌握冶鐵術,目前還有大量未開采過的富礦。由于這是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因此中國對外鐵礦石需求是長期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量只會越來越大。
對于2010年的鐵礦石價格,“三座大山”已經暗示將把價格上調30%-35%,淡水河谷CEO的判斷是:中國本土鐵礦石生產的高成本以及不斷增長的鋼鐵需求,決定了2010年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額將有非常顯著的增長,因此對于價格沒有商量的余地。印度也加入了抬價大合唱,印度政府去年底宣布對出口鐵礦石征稅,這相當于變相漲價。
由于基本面情況并不支持鐵礦石降價,因此漲價就成了今年雷打不動的事兒,唯一的問題是漲價的幅度會有多少。是按照對方的要求漲價30%以上,還是更多。按照現在中國經濟強勁復蘇的態勢,2010年中國GDP增長可能達到10%以上,需求增加已是板上釘釘,中國對“三座大山”所要求的漲幅顯然只能是再次忍氣吞聲,畢竟鐵礦石現貨價格肯定會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