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就業導向 改革辦學模式——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經管系物流專業發展紀實
2010-1-13 0: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李衛衛
從選用別人的教材到著手編寫自己的系列教材,從簡單“復制”本科到改革創新出一套適合高職特點的課程體系,從師資缺乏到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從“一個企業都不認識”到召集20多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參與課程開發研討……這是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以下簡稱北科院)物流管理專業開設4年多以來所走出的一條發展軌跡。
在回憶和總結物流管理專業這4年多以來的發展經驗時,北科院經管系主任徐秀藝將最大的功勞歸功于學院以就業為導向來主導專業建設的發展思路。在她看來,正是因為抓住了就業這個“牛鼻子”,圍繞這一中心,北科院的物流管理專業才得以在課程設置、師資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一年一個新臺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 瞅準需求, “舊”專業華麗轉身
和很多高職院校一樣,北科院的物流管理專業似乎并不“名正言順”。時至今日,畢業生拿到的學位證書上還清楚的標記著“國際商務(物流管理)”的字樣。說起來,這中間還有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北科院相關領導的審時度勢。
原來,因為定位不夠準確,北科院下設在經管系的國際商務專業招生和畢業生就業的狀況都不甚樂觀。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05年。當時,正值學校專業調整之際,國際商務專業的定位和出路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經過大量的調研之后,學校準備將原有的國際商務專業“變身”為物流管理專業。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考慮到物流是個新興行業,尤其是在北京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在物流行業大發展的背景下,肯定會對高職層次物流人才產生很大的市場需求。有了需求,學生的就業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紤]到申報一個新的專業存在較大困難。于是,物流管理的‘新酒’就裝進了國際商務的‘老瓶’中!毙煨闼囌f。
如果說學校在開設物流管理專業之初還對它的前景存有一絲忐忑的話,那么等到第一屆畢業生就業完畢之后,他們終于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一樣將之前的擔心統統拋棄。
雖然已經事隔一年多,但是老師們回憶起來依然難掩欣喜:“我們第一屆一共招收了80多名學生,就業率是100%。而且尤其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其中有50%的學生直接進到了物流企業中。要知道,專業對口率高一點,一直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 緊盯就業,多舉措力保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對于一直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來說,如何順利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各項工作中第一位的重中之重。
他們介紹說,為了抓好學生就業工作,學校和老師可謂是千方百計、竭盡所能。為了使培養出的人才更加貼近市場需要,物流管理專業專門設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
這些來自企業一線、高校、行業協會的專家,在每年召開的專業指導委員會上都會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論證,對其中有待改進的地方進一步完善,調整和淘汰一些不適應高職的課程!爱敃r,這樣的做法在高職里面也算上是創新之舉。我們很早就明白,要想建設好物流專業,我們必須借助外腦。”“培養方案明確之后,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在物流行業中的工作崗位、職位要求、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也就得以清晰。然后再據此構建課程體系!毙煨闼噺娬{道,“現在之所以會產生就業難就是因為人才市場上的供需出現了錯位,一旦畢業生能夠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就業難也就不攻自破了!
對于備受招聘企業詬病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北科院也積極應對。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打破傳統學科型教育的特點,老師們在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比例上反復考慮。每門課的設置,隨著課程的改革,實踐比例越來越增加,目前是四六比,希望今后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達到五五比和六四比。
同時還為學生制定了完備的實踐教學計劃。從校內實訓基地的模擬操作,到校外長達三年的認知、企業實習、頂崗實習三個層次的漸進式實踐,不但加強學生對物流行業的理解和實際接觸,同時提高其實踐動手能力。
再者,學校還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助理物流師等職業資格證書,推行雙證書教育。同時,還積極利用學校和老師個人的力量,多渠道為畢業生推薦工作、找出路。徐秀藝告訴記者,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就業可以說是全校上下的頭等大事。因為每年的畢業生中除了5%升入本科繼續深造之外,其余的要全部被推向就業市場!皩W生出不去,回過頭就會影響今后的招生和專業建設,所以學校的辦學壓力非常大。而且,這種就業壓力還會直接傳導到老師那里,不管是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還是班主任、專業老師、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都要層層負責學生的實踐和就業。重視程度高了之后,各方面著力也就多了。有時候老師在跟企業溝通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小的用人機會。這樣一層層來推進就業工作。”
● 校企合作,多形式推進
一直以來,校企合作都是各層次物流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而偏偏在大家都頭疼的這一問題上,北科院經過幾年的積累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物流教研室主任馬駿老師介紹說,北科院的校企合作可以說是從“一窮二白”開始的。在專業開設之初,他們不認識一家物流企業。為了扭轉這種局面,老師不得不一次次主動上門到企業尋找合作的機會。“那時候被拒之門外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隨著溝通交流的深入,不少企業也逐漸對高職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愿意和學校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局面就慢慢被打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
翻開北科院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名錄,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來自高校和教育部的專家,也能看到宅急送、大田、招商局易通、東方友誼等國內知名物流企業的名字,還有聯想、神州數碼、索尼愛立信等制造業企業的身影。這樣一個數量龐大且權威性高的企業專家群體為北科院的教學以及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與此同時,北科院也通過各種形式,積極推進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除了將他們吸納進入專業指導委員會,學校還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建立校企聯合教研室、邀請講座、兼職授課、共同開發編寫教材等方式,將對高職教育感興趣的企業和一線人員充實到自己的教學力量中去。
2006年物流專業技能大賽的舉辦可謂是開創了校企合作的一種嶄新形式。據介紹,那次的活動在前中后各個階段都有企業人士參與其中。物流專業的老師通過與企業專家面對面的交流、電話郵件的反復溝通以及實地模擬演練,不但逐漸加深了了解,還在后續的過程中在應用型物流項目教學、物流實驗課程開發、物流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了深入合作。
2007年物流專業為了促進教育和實踐的良性互動,實施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與國內民營快遞巨頭——宅急送簽署了合作協議,成立宅急送北科院物流研究中心。作為一個物流合作教育結構。該中心不但開展多項教學實踐和合作研究,而且還對學校的實習實訓提供了案例和資源。
如今調動了20幾位物流企業人士共同參與其中的系列教材的開發編寫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據了解,目前教材大綱已經落地,已經進入到正文寫作過程。這無疑又為校企合作開辟了一種新的途徑。
● 師資強化,抓好兩個 “雙師型”
“師資是教育的根本。從目前的人才培養需求來看,高職教師必須是‘三高人群’:即較強的實踐經驗,較高的專業理論,較高的教學能力。這三方面必須結合。”徐秀藝說。
但是,她也坦言,根據這樣的標準來評斷,目前高職院校中符合要求的教師數量還是太少。這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就是教師實踐經驗的缺乏。在她看來,高職教育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而對于老師來說,如果自己動手能力就很有限,自然教不好學生。
本著這樣的出發點,北科院非常重視安排物流學科教學團隊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先后有多位老師在不同類型的企業開展了為期不短的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老師得以把一線當中的流程、工作崗位、任務了解清楚,得以更好的教育學生,同時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而且不再完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也會生動很多。如此一來,每個老師都完成了自身知識結構的拓展,成為雙師型的高職教師。據他們透露,學校今后會將老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力度。每一個老師每三年都必須有半年,帶著任務下到企業進行脫產實踐。
在加強教師自身雙師型塑造的同時,北科院也不愿放棄教師結構上的雙師型。目前,在教學環節中,參與進去的企業專家的隊伍非常龐大。目前教學環節專業老師和企業專家的比例已經達到1:2甚至更高,在課程開發過程中,一般都由一個老師和兩名企業人士協同完成!拔覀冇幸恍⿲I課程都是由老師和企業一線人員共同教授,專兼同教。由老師教理論,在講到一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和環節時,直接讓一線人員做指導。比如報關,老師從理論的角度講授,而具體單子怎么填,只有一線的最清楚,這時候我們就直接讓他們來告訴學生。目前自己的老師教理論,企業一線的教實踐。這種教師結構的雙師型可以使理論和實踐更好的結合!
● 特色辦學,不但要生存也要發展
在徐秀藝看來,高職、中專和本科三個層次的物流教育區別非常明顯。簡單說高職比本科更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離市場需求更近;與中專相比又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寬度和深度上要更高。而由于高職人才的特點,畢業生在進入職業崗位時的速度和適應性上具有較大的優勢。
她介紹說,當時在開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時候對于高職教育究竟是單純面向一次就業還是同時考慮學生職業生涯的后續發展,圍繞這一問題專家也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高職院校就應滿足當前的就業,在課程體系當中應該將培養學生技能作為絕對側重,使其畢業后順利實現就業;還有一派專家卻對此表示異議,他們認為還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拔覀儌戎剡@兩點的結合,不但重視就業,而且考慮學生未來3~5年的適應性和技能領域,在此基礎上適當開一些課程支撐他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