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零庫存”管理中需求的四種預測技術
2010-11-27 2: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零庫存”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實施全新的生產模式——JIT生產制。此后,“零庫存”的概念逐漸延伸到更寬的領域,成為企業降低庫存成本的最佳策略。如今,網絡市場銷售下零庫存管理已從最初的一種減少庫存水平的方法,發展成為內涵豐富,包括特定知識、技術、方法的管理哲學。
國內企業物流配送的零庫存控制起步較晚,對于實行零庫存管理的應用還不夠成熟。但在網絡市場銷售空前發達的今天,零庫存控制對于提升國內企業物流配送水平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傮w來看,其有效途徑有以下幾種方式。
● 加快企業物流配送一體化建設措施
雖然庫存管理是生產運作管理理論與實踐中最成熟的領域之一,但是過去的庫存管理只是針對單個企業而言,而在物流一體化管理中,企業組織與管理模式的變化,同傳統的庫存管理相比有許多新的特點和要求,這些理論與方法難以適應物流一體化管理環境的要求。
隨著產品品種數量急劇增加,制造商和銷售商的庫存負擔越來越重,庫存量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單一企業的綜合成本,而且制約著物流一體化管理中整條供應鏈的性能,庫存管理已成為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實現合作以及供應鏈實現集成管理的關鍵。
在網絡市場銷作下,微觀物流把企業間的物流資源、信息資源、客戶資源分別加以整合,以物流為紐帶建立企業間的戰略聯盟;分別從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整合物流及相關資源,首先與具有聯系效應的企業建立基于物流戰略的聯盟,并以此為動力逐步擴大對企業的整合。
物流聯盟既包括物流服務供應商與商業企業之間的聯盟,也包括物流服務供應商之間的物流聯盟,還包括供應鏈上工商業企業之間基于物流的戰略聯盟。在網絡市場銷作下,宏觀物流一體化需要擴大物流戰略聯盟的范圍,形成開放性的物流網絡,全社會物流資源合理配置,降低全社會的物流成本,推動物流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一體化。
● 大力發展企業物流中的需求預測技術
在網絡市場銷作下,為了保證企業物流配送中物流需求預測的順利進行,必須制定出預測的具體步驟。具體需求預測技術如下:
一、明確預測對象。根據需要確定具體而明確的預測對象,以便于確定預測的內容和任務,從而制定出具體的預測工作計劃、組織預測小組,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等。
二、收集相關的資料數據。根據預測對象和內容的要求,對已經擁有的有關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對尚未擁有的資料數據進行收集、調查。
三、選擇合適的預測方法。通過對資料數據的整理、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預測對象的歷史變化情況,從而據此選擇適當的物流需求預測方法。例如需求量屬于比較穩定的產品,可以使用簡單的移動平均法加以預測;對于需求量屬于趨向性的產品可以用加權平均法、指數平滑法和回歸分析法加以預測;對于隨機性的情況,應當采用定型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加以預測。
四、預測與結果評價。進行物流需求預測時,不能簡單的依靠某一個理論或套用某一個模型加以預測,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情況,因為網絡市場銷作下實際市場需求情況錯綜復雜,影響因素眾多。借助于經驗判斷、邏輯推理、統計分析等方面的預測判斷,能夠使得預測的結果更加合理,從而得出最后的預測結果。
● 不斷研究開發庫存管理系統集成方案
網絡市場銷售下,構建信息密集型企業是企業在物流配送中實現“零庫存”的基礎。通過構建信息密集型企業可以打通企業與用戶間的商流信息,從而實現企業整個信息流的通暢,降低甚至消除物料業務鏈上的“滯留”。
倉庫是網絡市場銷售下企業的核心部分,一方面它是企業的物料存放地,是企業供應鏈上的關鍵環節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企業資金大量占用的部門,對倉庫的管理好壞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因此,好的庫存管理系統在網絡市場銷售下對企業的物流配送有著重要的作用,庫存管理系統是管理系統中開發難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子系統。管理系統的好壞關鍵在于其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集成及與質檢及財務等部門之間的集成是否完善,這也是整個MIS中的重點與難點。
倉庫作為企業對物流進行控制與管理的直接部門,它與銷售、采購、生產等系統的集成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通過出入庫管理,實現對采購、外協、生產、銷售計劃執行情況的跟蹤與控制。這樣,一個生產計劃可能由多次出入庫操作來完成,在每次出入庫時都必須對該生產計劃做是否結案的判斷,同時,將某一計劃的出入庫數據(執行情況)形成視圖,供相應的計劃模塊查詢。通過計劃制定者與計劃執行者之間的信息共享,實現企業的科學管理。其次,需要通過出入庫的嚴格管理,實現對企業成本做到“事前控制”。
如今,零庫存管理已從最初的一種減少庫存水平的方法,發展成為內涵豐富,包括特定知識、技術、方法的管理哲學。盡管實現“零庫存”是企業追求的管理目標,但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長期的努力。很少企業能夠像海爾、DELL那樣具備實力打造這樣的高水準企業。網絡市場銷售下,企業應該以務實的態度,權衡建設成本、管理成本與庫存節約成本,提供庫存管理能力和水平,在網絡市場銷售下逐步向“零庫存”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