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烏江:十里造船帶的振興大計
2010-11-26 7: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3.5公里的長江岸線蜿蜒起伏,孕育了浦口區烏江鎮為之奮斗的船舶產業。十里造船帶,盡顯繁榮之景;長江黃金水道,盡攬“黃金效益”;規劃中的船舶產業城,更是充滿了騰飛的希望。面對2008年的那場全球金融海嘯,烏江人憑借骨子中透著的一股“不服輸”的氣概,笑對挫折,迎難而上。《南京烏江船舶及船舶配套產業工業園總體規劃》道出了烏江鎮持續發展的戰略遠見和堅定信念,提出了應對危機的有力措施,創新了產業發展的結構化調整。一心一意做大做強造船產業,規范發展,強勢挺進,十里造船帶的未來不是夢。
烏江鎮十里造船帶全景。 王 鑫攝
A產業集聚 造船業“揚帆啟航”
清晨7點,當大多數人仍處在睡夢中的時候,地處長江北岸的浦口區烏江鎮十里造船帶卻已是人聲鼎沸。站在江邊的一處高坡向遠處望去,江天一色的盡頭很難望見,長江灘涂上,一排排龍門吊拔地而起;一座座船臺內焊花飛濺;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巨輪蓄勢待發。
烏江鎮南瀕長江黃金水道,長江岸線資源豐富,江岸線長達13.5公里,江邊最深處負水深31米,這樣的自然條件使得烏江鎮較少受到洪水、低溫、臺風等災害性氣候的影響。從地質資料來分析,烏江鎮地質穩定,承載力較強,能夠滿足造船等重工業的建設要求,而浦口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更是為造船工業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不過,很難會有人想到,21世紀初期,如此有利的條件并未得到開發,長江灘涂一片荒蕪。烏江人一直在思考,如何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產業集聚成為當時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并在短短的幾年間,成就了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那幾年,大家確實都干得熱火朝天!”南京亞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童仁華作為一位在造船業摸爬滾打20多年的“老人”見證了短短幾年間,烏江鎮造船業風風火火的“崛起史”。
2002年初,烏江鎮的造船廠僅有3家,且都是僅能制造技術含量較低的非機動船的“小作坊企業”,年產值不足1.2億元。到了2007年,僅僅過了4年時間,烏江鎮“造船帶”年產值一躍升至11.2億元,成為全鎮工業總產值的“重頭戲”。烏江鎮政府也不失時機地對造船帶進行了規劃,投入資金300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造船業優先發展的優惠政策,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伴隨著“東佳”、“圣達”、“水天”、“亞豪”等一大批造船企業如春筍般冒出,全鎮形成了26家造船企業的龐大的產業集聚格局,成了名副其實的“十里造船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的大規模企業就有5家。2009年,烏江鎮造船業的年產值突破20億元大關,達到了22.5億元。截至目前,烏江鎮共有船廠30家,可同時開工1500噸至8萬噸駁船、散貨船、油船、化學品船、集裝箱船等各類船舶100條以上,年造船能力始終保持在100萬噸級別。
在產業集聚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受到全球造船業一度低迷的影響,包括江浦造船廠在內的許多造船企業紛紛陷入產業低谷。而一些中小規模的船商堅強地生存下來,并利用2002年到2007年間的這一輪發展迅速掘得了“第一桶金”。童仁華的亞豪船舶最具代表性,他原是江浦造船廠的職工,當時船廠搬遷后,他和一批原船廠職工依然選擇把家安在了長江邊上,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創立了亞豪。童仁華站在船臺旁凝視許久,他感慨道:“2002年以前,‘亞豪’還是一個只有20多人的小船廠,靠修船和制造一些小型的民用船只賺取微薄的利潤。”現在的亞豪船舶公司的規模在烏江十里造船帶已屬于中上等。每年,童仁華制造的船舶都在10條以上,噸位大多在8000―10000噸左右,銷售總額保持在億元以上。童仁華口中的江浦造船廠也早已變身為南京永華船業有限公司,并在那一輪發展中轉型成為一家融生產、設計、制造和檢測為一體的綜合型“造船大戶”。
B化“危”為“機” 造船業實現“質”的飛躍
2008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危機襲來,全球的貿易額開始整體縮水,導致貨運物流收入降低,船東對于購置新船的欲望明顯不足。隨之而來的便是訂單數量的驟減,延期交付和棄單更是成了“家常便飯”。不僅僅是烏江造船業,整個中國的造船業都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烏江鎮“金陵造船第一鎮”如何化“危”為“機”?“把握危機中的契機,推動烏江造船業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的轉變,是我們的工作重心!”烏江鎮黨委書記洪汛安向筆者道出了從2007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到2010年經濟逐步開始恢復的3年間烏江船舶工業的總體發展思路。
洪汛安回憶起這3年的艱辛歷程尤為感慨,他說:“那時候真是想方設法地為企業解決困難和提供服務,幫助企業平穩渡過難關。我們曾經邀請經濟領域專家為烏江造船企業的業主指點迷津,為企業如何穩中求存出謀劃策;企業資金周轉出現障礙,我們親自去銀行協調,盡量減少企業的經濟損失。”政府著手修編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岸線資源,為了防止天災來襲,還啟動了總投資近2000萬元、總長13.5公里的長江大堤硬質化工程,又先后累計投資5000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除此之外,烏江鎮還組建了船舶配套產業園,圍繞造船核心企業選擇物流類產品和中間產品,解決船舶配套產品的營銷市場和設計圖紙的薄弱環節,并充分盤活既有的存量資產,以較少的投入進行配套企業建設的市場化運作,建設速度比較快。“再怎么困難,我們堅持一個信念,一切事在人為,烏江有得天獨厚的造船條件,有不可多得的岸線資源,天時地利具備,能夠將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洪汛安說。
從2009年下半年起,烏江造船業開始逐步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走上了復興之路。據了解,2009年下半年,在我國船舶業整體產值下滑的背景下,烏江十里造船帶依舊生產了船只62艘,總噸位達到8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0%,總產值高達12億元,同比增長了60%。“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南京鼎峰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峰這樣說。
談及這幾年的經營策略,很多像丁峰這樣的民營船廠老板都強調了“轉變”的重要性。一方面,“轉變”市場目光,以往的烏江船舶企業多以船只外銷為主要銷路,現在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影響,出口國外受到了限制,所以就開始著眼于國內市場的開拓;另一方面,“轉變”經營模式,公眾對于民營船廠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幾位工程師+幾張圖紙”的階段。其實自2008年以來,烏江的民營造船企業中,部分“領軍人物”已經突破了粗放經營階段,轉而發揮民營造船企業在多元化經營方面的優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品牌認知度、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上,并在設計理念和經營模式等方面與國外著名企業結合得更為緊密,為自己的企業,更為整個烏江造船業帶來了“質”的飛越。
C給力生“城” 造船業驅動產業升級“馬達”
就目前而言,烏江造船業繁華的背后仍然潛伏著隱憂。十里造船帶的部分企業存在規模較小、檔次低下、設施參差、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現代化生產能力不高的問題,并一直在采取壓低勞動力、生產成本的方式來獲取低端成本。產品的銷售也過多地依賴于世界宏觀經濟狀況,不穩定,一旦經濟大環境出現稍許的異常,這些問題將暴露無疑。“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實現產業升級發展!”烏江鎮黨委書記洪汛安說。
一個宏偉的生“城”計劃為烏江造船業的產業升級帶來了希望,那就是烏江人引以自豪的烏江船舶產業城。
烏江船舶產業城有著明確的發展定位。據了解,烏江船舶產業城的發展定位于以造船產業帶為軸心,發展油輪、散貨船、集裝箱船、化學品船、海上石油開發平臺等船舶,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加快造船產業技術升級,實現綠色造船和數字造船,形成重要的長江船舶制造業中心之一。著力提升造船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船舶裝備、船舶電子、船舶儀器儀表等先進制造業基地,積極發展港口、物流、商務、研發、休閑等現代服務業,建設造船產業帶、港口物流區、商務與研發區、船舶裝備區,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路網與港口碼頭貫通,造船與配套產業鏈接,沿江展開、梯次推進,一體兩翼、四區互動,到2020年建成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的現代船舶產業城。
生“城”計劃,勢在必行。規劃建設中的烏江船舶產業城是南京建設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先進制造業中心和江蘇省現代服務業中心的重點工程。
三大目標,助力生“城”。船舶產業城的發展目標有三:一是以船興港,建設港口物流區,發展鋼材加工配送、管件配送、油漆配送等現代物流業,發展長江與近海船舶中轉碼頭,形成船舶物流體系,南京港的又一新港區,七壩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以船興城,建設商務與研發區,發展商務服務業、船舶研發業、休閑觀光業,形成南京橋林新城的副中心;三是以船興工,建設船舶裝備區,發展船舶裝備制造業、船舶電子信息業、船舶儀器儀表業、船舶用品業,形成亞太地區重要的船舶裝備基地。
未來船舶業的需求將集中在油輪、散貨船、集裝箱船三大船型,預計2015年以前占世界船舶需求總量的70%左右。浦口烏江船舶產業城造船產業帶未來將優先發展5000―50000噸級的散貨船和油船、500―1700TEU集裝箱船,并力爭其中的部分船型實現品牌化、批量化,將該類船舶做大做強。值得一提的是,烏江鎮還緊緊抓住游艇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潛力,設想將烏江船舶基地打造成年產值可達20―30億規模的中國游艇制造業基地之一。
目前,生“城”計劃已有部分進展。由新加坡綠灣船舶有限公司和烏江鎮永華船業共同出資2000萬美元的綠灣船舶配件項目已進入深度洽度和項目選址階段。占地70畝的茶棚園區也將用于船舶配套產業的開發。
后記
當采訪快結束時已近黃昏,在即將離開烏江鎮之際,筆者再次造訪了十里造船帶。工棚里依舊弧光粼粼,街道上人頭攢動、車水馬龍,一派繁忙景象。幾名穿著工作服的電焊工結伴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名打扮時髦的小伙子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他家住烏江鎮茶棚村,20剛出頭的他從技校一畢業就來到了船廠,現在已經手握焊工證和特種作業操作證,每月收入4000元,還在船廠結識了現在的女朋友,正打算把家里的舊瓦房修葺一新準備談婚論嫁。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烏江造船業的興盛,改變著附近村民的生活,而烏江人的勤勞善良也造就了今日的烏江造船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