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內河碼頭離現代物流有多遠?
2010-11-23 12: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18日上午,56米長的“嘉集001號”貨船裝滿緊固件、電器集裝箱,從位于南湖區七星鎮的嘉興內河港多用途港區出發,沿杭申線駛向上海。 嘉興內河港多用途港區集裝箱貨船成功首航,意味著今后滿載工業制成品的集裝箱專用船,將與傳統貨船一起出現在古老的航道上。傍河而生的嘉興小碼頭,也感受到了現代物流業的巨大沖擊。
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嘉興內河沿線有碼頭泊位1634個,平均年吞吐量僅5萬噸,低、小、散的經營狀態,已跟不上現代水運的步伐。與此同時,我市借海河聯運之機,開始整合現有碼頭資源,引進中糧集團等大項目,發展現代物流業。
傍河而生:從一根扁擔到一桿吊機
10多輛卡車列隊等待進港,堆場上整齊地擺放著集裝箱,遠處巨大的吊機忙著從卡車上卸貨,海關工作人員則在監管倉庫有條不紊地開箱驗箱……昨天上午,記者在內河港多用途港區看到,依托近在咫尺的杭申線和250萬噸的年吞吐力,集裝箱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服務,在這里一氣呵成。
而在距此僅半小時航程的平湖塘,沿岸碼頭卻是另一派景象。“今年滬杭高鐵完工,房地產遭遇調控,再加上節能減排工廠輪休,生意比去年差了很多。”在市區經營了10年小碼頭的葛志海告訴記者,由于設施簡陋、規模有限,這座占地約20畝的小碼頭長年靠“汗珠子摔成八瓣”的裝卸費維生。
在航道密布的嘉興,類似傍河而生的小碼頭還有很多,僅平湖塘一段不足百米的航道兩岸就有10多個,且大多是一塊空地上立一桿吊機、臨時建起幾間簡易工棚。
“計劃經濟時代,一根扁擔就能撐起一個碼頭。碼頭是許多人的生計所在。”在葛志海的記憶中,內河碼頭的黃金時代始于2000年,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內河運力水漲船高,小碼頭也如雨后春筍——經常是幾名下崗工人合伙買1臺吊機就建起1個碼頭。2005年后,小碼頭漸漸跟不上經濟轉型和城市發展的步伐:隨著化工廠搬遷、新住宅小區崛起、千噸級貨輪涌現,葛志海們不得不把小碼頭從市區遷向三環以外。這兩年,不少小碼頭都成了“臨時工”,航道沿線哪里有項目和工廠,就到哪里扎點。
依港而興:海河聯運引爆物流商機
“低、小、散的內河碼頭,利潤有限、污染環境。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我們嘗試將小碼頭集聚成大型公用碼頭。”海寧市港航管理處副處長顧建峰告訴記者,這場劍指小碼頭的整治行動,意外衍生出了物流商機,憑借200萬噸的年吞吐量,10家入駐企業將公用碼頭打造成鋼材等的交易平臺,發掘出物流和貿易兩個新增長點。
更大的商機來自海河聯運。今年7月,中國糧油控股有限公司選址長山河與新08省道交界處建設大型專業糧食碼頭,與剛開港的海寧公用碼頭隔河相望。“由于原材料需要大規模水運,相對湖州等地,前河后海的海寧物流成本最低。”據中糧集團海寧項目部負責人金周永介紹,借得天獨厚的水運優勢,中糧集團將投資6億元人民幣,建年處理能力60萬噸、產值約16億元的小麥加工廠。即將開通的杭平申線,無疑能讓這個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新型食品產業基地多一條物流捷徑。
同樣瞄準海河聯運的還有香港保華集團(控股)。作為其在長三角的重點項目,總投資4.4億元、最高作業能力70萬標箱的嘉興內河港多用途港區,瞄準了集裝箱內河運輸的藍海。“嘉興出口企業眾多,每年都有超過200萬箱集裝箱需要運輸,多用途港區具備水陸口岸功能,又能整合河、海、車、船多種運輸方式,有助于形成以工業成品運輸為主的現代港口物流業。”嘉興內河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寶喜說。
深度轉型:嘉興水運離現代物流有多遠?
搭期貨交易快車建交割倉庫,借中轉倉庫打造糧食批發市場……一邊是1600多個小碼頭亟待改變低、小、散的面貌,一邊是各地港口物流投資亮點紛呈,綿延千年的嘉興水運離現代物流還有多遠?
“嘉興內河每年完成全市貨運量的60%以上,但承運物品多為煤炭、黃沙,集裝箱內河運輸比重不足1%,這既與本地區優越的航道資源不相稱,也遠遠落后于先行一步的珠三角地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潘斌認為,內河港多用途港區投入使用,是嘉興內河航運由傳統散雜貨運向現代港口物流轉型的標志,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將對起步階段的嘉興港口物流業產生深遠影響。已在開展相關代理業務的嘉興外輪代理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正方則認為,有了具備現代物流功能的碼頭,嘉興集裝箱水運市場的培育仍需要一個過程。
“發展港口物流業,是嘉興從水運大市變身水運強市的關鍵一步。”市港航管理局局長助理何建春認為,內河航運運量大、運價低、耗能低、污染小,但對地方經濟貢獻一直有限,低、小、散的小碼頭難以滿足現代物流需要是重要原因。嘉興內河航運轉型發展的關鍵是推進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內河集裝箱運輸。
據了解,目前嘉興全市已規劃出20個內河公用碼頭,并將進一步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培育物流產業園和龍頭企業,盡快縮短內河港口與大物流產業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