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謀跨越
2010-11-21 21: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爭當全市經濟發展龍頭
作為全省人口大縣、省列經濟建強縣,遵義市“中部崛起”戰略核心區域的遵義縣,“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該縣按照“全市經濟發展龍頭、遵義現代物流中心、新農村建設示范帶、黔北旅游勝地、人居創業樂園”的發展定位,圍繞“做強一條帶,主攻三條鏈,打造四大園,建好六個場;立足兩同步,抓好三建設;走基礎先行、依城帶鄉、以貿促工、開放開發的貿工立縣、科教興縣”的發展思路,克難攻堅,扎實工作,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
從該縣的經濟主體指標看,2009年完成GDP115.5億元,比2005年凈增60億元,年均增速13.5%。工業增加值42.9億元,比2005年凈增24億元,年均增速17.1%。完成財政總收入12億元,比2005年凈增6.1億元,年均增速19.5%;農民人均純收入4703元,比2005年凈增1797元,年均增速8.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三項指標,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目標,比預期目標凈增1.3億元、1690元、803元。工業增加值和規模工業增加值分別凈增約4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標。
從三次產業來看,該縣基本實現了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次產業結構從2004年的28.1∶35.3∶36.6到2009年的20.6∶42.2∶37.2,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6.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還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醫藥、化工和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優勢產業體系,旅游等特色產業也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綜合競爭力看,在遵義市4年的綜合考評中2年榮獲第1名,一年得了第2名;第二輪經濟強縣考評中躋身全省前10強,名列縣市組第3位;在西部百強縣中,2006年排位48,2007年47位,2008年42位,2009年41位,3年中晉升了7位。今年8月,該縣又被評為2009—2010年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十大范例。
自我加壓全力推進
如何為全市、全省經濟發展作貢獻?圍繞“增比、進位、突破”的要求,在當前及“十二五”時期,遵義縣初步確立的總體要求是:突出科學發展,著力加快轉型,強化三產協調,夯實小康基礎。
縣委書記陳志剛對該縣“十二五”的發展目標作了這樣的描述:圍繞遵義市“增比、進位、突破”的總體要求,按照“爭當全市領頭羊,躋身全省前十強,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發展定位,確保經濟總量和各項主要指標實現翻番、在全省、全市所占比例和份額明顯提高。
——地區生產總值確保增長18%,力爭22%以上,確保實現320億元,力爭突破350億元以上。
——工業總產值增長確保20%,力爭25%以上,實現500億元,力爭600億元以上。
——工業增加值增長確保20%,力爭25%以上,實現135億元,力爭165億元以上。
——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確保20%,力爭25%以上,分別確保實現35億元、力爭突破40億元和實現18億元,力爭突破25億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確保達到9000元,力爭突破10000元,3年內趕超全國水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以上。
——GDP、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工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提升1至2位,力爭落后指標全面趕超全省、全市水平,綜合競爭力在西部百強縣中進位5位以上。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該縣決定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機遇,緊貼泛珠經濟區,融入成渝經濟區,參與黔中經濟圈,領跑黔北綜合經濟區。
同時,實施三大戰略(工業強縣、城鎮帶動和開放發展戰略),提升三條產業鏈(鋁及鋁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能源冶金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打造四條經濟帶(南三烏龍城市經濟帶、和平大道加工工業經濟帶、鴨楓泮綜合經濟產業帶、南楠大道有色金屬產業帶),做強五大特色產業(有色冶金、能源建材、裝備制造、化學工業、白酒及農副產品加工)。
“六大主攻”“六大突破”
在此基礎上,遵義縣將奮力抓好“六大主攻”實現“六大突破”。
主攻大項目引領,在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上實現新突破。該縣已規劃建設了和平、龍泉食品、龍山鋁加工、鴨溪包裝等10大工業園,規劃面積80.6平方公里,可用面積95360畝,已入駐企業33家,投資總額170億元,預計年產值750億元,解決就業近11萬人。
2009年,全縣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0億元以上,占總產值的40%。對此,該縣突出大項目引領,吸引更多大項目、大企業入駐工業集聚區,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圍繞提升三條循環經濟產業鏈,遵義縣還加快推進以80萬噸氧化鋁和遵義鋁業四期環保節能技改項目為龍頭的鋁土礦、氧化鋁、陽極碳素、電解鋁、鋁加工、廢渣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以鴨溪電廠為龍頭的煤、電、冶金、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和以沼氣池建設為重點的沼氣、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專業市場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確保氧化鋁、電解鋁等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線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或滿負荷生產。
主攻擴大投資,在特色產業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十一五”期間,遵義縣固定資產投資呈現持續較快增長的勢頭,2005——2009年,GDP年均增速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35.73億元增加到72.32億元,年均增長19.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以上。
“十二五”期間,該縣重點抓好五大特色產業:
——發展有色冶金產業。依托遵義80萬噸氧化鋁和遵義鋁業,規劃建設240萬噸/年氧化鋁;100萬噸/年電解鋁配套建設80萬噸/年鋁加工;60萬噸/年陽極碳素;1萬噸鎵/年;全力推動盤江煤電100萬噸鐵合金生產項目。集中發展鉬鎳加工及金屬鎂產業。以上可實現產值共490億元。
——做大能源建材家居裝飾產業。開工建設竹園煤田,建設2個年產60萬噸的煤礦,可實現產值3.84億元。推動鴨溪電廠二期工程,新增120萬千瓦,可實現產值25億元。加快龍坑建材家居裝飾市場建設,力爭實現產值13億元以上。以上可實現產值共41.84億元。
——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及白酒產業。力爭農畜產品及加工產值突破30億元。積極發展醫藥產業,力爭實現產值5億元。加快推動鴨溪酒業5萬噸技改擴能工程,可實現產值180億元以上。共約215億元。
——配套發展化工產業。配套氧化鋁發展50萬噸燒堿及其氯氟化工產業,可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
——積極發展裝備制造業。發展特種汽車制造業,以“3653廠”為生產基地,系統規劃現代特種汽車制造企業,到“十二五”期末,年生產特種汽車1.2萬臺,配套發展20萬套汽車配件和580萬件鋁合金輪轂。上述產業建成后,將實現產值820億元以上。
主攻現代農業,在打造黔北“錢倉”上實現新突破。“十二五”期間,遵義縣將種植辣椒50萬畝、蔬菜30萬畝、烤煙15萬畝。在此基礎上,突出做大10萬畝花椒、10萬畝金銀花、10萬畝核桃、10萬畝榨菜、10萬畝高粱的“五個10萬畝”工程,培育5萬畝提子和1萬畝食用菌基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確保農民人均收入年增速13%以上,在未來三年內趕超全國水平。
主攻商貿物流,在繁榮城鎮經濟上實現新突破。“十一五”期間,該縣預計完成城建總投資51.7億元,年速增長53%,較“十五”期間增長354%,是“十五”期間總投資的4.5倍。
“十二五”中,該縣將按照“遵義市新城區、黔北交通樞紐、現代物流中心、人居創業樂園、生態園林城市、西南重要鋁工業和新材料基地”的縣城發展定位,推進綠色農產品交易市場、黔北汽車博覽中心和機電市場建設;啟動共青湖賓館群、建材家居燈飾市場、生產資料批發市場、日用品倉儲超市及縣城中央商務區等的招商建設,爭取茶酒博覽中心落戶。
在加快縣城開發的同時,堅持片區中心城鎮發展定位,突出抓好產業發展,打造一批獨具魅力、宜居精致的工業重鎮、商貿集鎮、旅游新鎮,力爭到2015年,城鎮化率50%以上。
主攻招商引資,在加大對外開放上實現新突破。據統計,“十一五”期間,該縣招商引資年均增速27.96%,共引進資金115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8.33%;招商引資企業(項目)對全縣新增稅收的貢獻率在70%以上。
遵義縣將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機遇,努力形成全社會招商、親商、安商的環境氛圍,吸引更多優強企業到我縣投資興業。力爭“十二五”期間,全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總額年均增速20%以上,2015年到位資金突破100億元。
主攻全民創業,在民營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突破。2009年,遵義縣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42億元,分別占GDP、二產和三產增加值的36%、46%。
該縣將從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高度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在全社會大力發揚“創業、創新、創優”的精神,設立民營經濟創業園,積極鼓勵全民創業,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尤其依托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刺激和拉動以商流、物流、人才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中心的第三產業發展,形成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新格局。